腸躁關注月 7種常見徵狀
每年4月是「腸躁關注月」,腸躁是常見的功能性腸道失調問題。患者會「無緣無故」又肚痛、便秘或肚瀉。不明原因的徵狀最難醫治,偏偏受此問題困擾的患者,本港竟高達40萬人。
大腸癌3大檢測技術 可驗不同階段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患者在全球過去十年有上升趨勢,但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而關鍵在於及早進行大腸癌檢查,如能在小瘜肉階段已發現並醫治,存活率可高達100%。本港目前普遍的大腸癌測試方法共有3種,包括「大便隱血測試」、「照腸鏡」和「M3CRC 細菌基因檢測技術」,可驗出不同階段的大腸癌風險。
M3CRC細到5mm都驗到 小瘜肉大腸癌 無所遁形
儘管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但它也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如能在小瘜肉(腺瘤性瘜肉)萌生階段已發現並醫治,阻止它演變成大腸癌,存活率甚至可高達100% 徹底根治,可見及早搗截癌變的重要性。
扁平瘜肉橫向生長 最難辨認 暗藏腸癌風險
超過九成的大腸癌由瘜肉演變而來,腺瘤性瘜肉最有可能隨時間演變為癌症,通常在進行腸鏡檢查期間會一併被切除。可惜,瘜肉的形狀往往是「看漏眼」的關鍵。
M3CRC大腸癌風險檢測 在家驗腸話咁易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但其實腸癌是可以透過預防來減低患上風險。假如在小瘜肉萌生階段時已及時發現及醫治,存活率可高達100%。隨着醫學科技不斷進步,針對大腸癌的檢測技術亦有突破性發展,令驗腸癌越來越方便及輕鬆。全球首創的M3CRC 細菌基因(M3)檢測技術,透過分析糞便樣本中的細菌基因和可反映腸道是否出血的「血紅蛋白水平」,便可得知患大腸癌或瘜肉(及復發)的風險,連小於 1厘米的瘜肉都驗到。
腸道微生態失衡 可引發3大過敏反應
過敏問題在過去幾十年間的患者急劇增加,過敏症狀不但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帶來長期不適。國際醫學研究指出,腸道菌群失衡與常見的3大過敏反應有密切關係。通過平衡腸道微生態,能預防或有助紓緩濕敏等過敏症狀。
全家人不幸確診 唯獨大女兒沒徵狀?
Jim與家人在三月時不幸確診,出現發燒及嘔吐等情況,只有服用G-NiiB「免疫+」(#SIM01)微生態免疫力配方的大女兒沒有出現任何徵狀。
疫情下DSE考生壓力爆煲 家長和考生應何注意?
疫情嚴重, 加上DSE日漸迫近, 很多同學承受巨大壓力, 甚至出現焦慮不安、失眠、疲倦、渴睡等狀況。
拆解3種大腸瘜肉 邊種易變癌?
大腸癌是全球以至本港也是第二大癌症殺手,根據早前美國大型研究顯示,亞洲人出現晚期癌前病變的比率比白人高;而大部份的結直腸癌源於瘜肉演變而成,然而,早期小瘜肉一般都沒有症狀。若瘜肉直徑生長至1厘米以上,已經有可能癌變。不過,其實腸道中的瘜肉大致可分為3類:
遠離大腸頑疾 健康腸道的3 大特徵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微生物基地,主宰人體的免疫力,抵禦病毒入侵。日本知名農學博士辨疇義己研究了腸道菌44年,發現在健康長者的腸道內有較多可以修復腸道黏膜、提高免疫力及幫助消化與蠕動的好菌。健康的腸道具有3大特徵:包括腸道黏液充足、腸壁黏膜屏障緊扣及腸道好菌要夠多元化。
【M3XTRA護腸配方】阻擋惡菌破壞黏膜 守護腸壁屏障
人體胃腸道中有過萬億個微生物,部份對身體有益,但部份則是對人體有害的壞菌。德國去年一份醫學研究指出,當壞菌直接接觸到腸壁上皮細胞時,可能會刺激細胞增生,形成大腸頑疾。
腸道菌也偏食 你的飲食習慣 養活什麼菌?
不少人也有這樣的經驗:無緣無故突然很想吃某種食物:朱古力、炸雞、牛扒、沙律,甚至喝酒等。這種突然出現的念頭,原來也可能跟腸道細菌有關 —— 腸道中有一群喜歡吃這種食物的細菌,透過腸道完整的腸神經系統(ENS)告訴大腦作出這樣的選擇。
喝酒後的腸道3大變化
便秘、腹瀉是常見的腸胃問題,除了疾病外,還受生活及飲食習慣影響。其中,不少人喜歡飲酒來放鬆心情,原來也會影響腸道機能。不同的酒量和酒精濃度,可影響腸道的蠕動速度、水份的分泌及吸收,形成便秘或腹瀉兩種情況,甚至增加腸道惡菌生長的風險。
評估大腸癌風險 大便隱血2大學問
癌症一向被視為「沉默殺手」,可以無聲無色地在短時間內奪去人的性命。其實,癌症不等於「絕症」,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而且若及早發現致癌瘜肉而得到治療,患者甚至可以完全康復。因此,定期檢查對降低大腸癌風險是最有效的。過去,基於成本效益,「大便隱血測試」(FIT)成為受歡迎的腸癌檢測方法,更獲多國廣泛採用。可惜,大便隱血測試有局限,尤其在測試早期腸癌風險中,靈敏度實不足一成。
糞便竟是細菌寶庫 揭示腸癌危機
糞便是大腸的「廢棄物」,當胃腸道汲收食物營養和水份後,便把廢棄物排出體外。可是在現代的醫學發展中,糞便並不是垃圾,而是充滿能反映健康情況的細菌寶庫,甚至可知有沒有患上大腸癌或瘜肉的風險。
M3CRC驗出潛伏大腸癌 打破腸道部位局限
腸道由小腸與大腸構成,不但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一個精密的微生物發酵工廠。當腸道的細菌失去平衡,惡菌便有機可乘,緊貼着腸道壁大量繁殖,逐漸演變成瘜肉甚至大腸癌。大腸癌其實是指「結直腸癌」,並可細分為:盲腸癌、結腸癌(升結腸癌、橫結腸癌、降結腸癌、乙狀結腸癌)和直腸癌。超過50% 的大腸癌生長在大腸的左邊(如直腸、乙狀結腸)出現,由於腫瘤近肛門位置,因此較容易出現明顯徵狀而被發現;至於大腸的右邊(如盲腸、升結腸),則因其腸腔較為寬闊、容量大,腫瘤在初期生長時較難察覺,等到明顯徵狀出現時,腫瘤往往長至頗大。
大腸癌病變部位 症狀大不同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及癌症殺手,然而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透過定期的大腸癌檢查,如果患者能在大腸癌初期已確診並接受治療,其存活率可超過87%。可惜,不少人都沒有做定期檢查的習慣,而大腸癌可以無聲無色地生長,而在大腸不同部位的腫瘤,由於腸道結構迴異,臨床症狀都不同,也會影響確診的機會。
人生3階段 雙歧桿菌隨年齡減少
腸道微生態對人體免疫力、新陳代謝、營養方面有顯著影響,一旦微生態失衡,惡菌佔領腸道,大大增加患上不同疾病的風險。在龐大的腸道細菌群落中,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是調節免疫力好菌,更被證明在腸道屏障中發揮守護作用。許多疾病與腸道中雙歧桿菌數量少有關。研究表明,與健康人相比,患有乳糜瀉、肥胖症、糖尿病、過敏性哮喘和皮炎的人,腸道中的雙歧桿菌水平都較低。雙歧桿菌在嬰兒腸道中雖然佔主導地位,但菌量會隨年紀增長而逐漸減少,這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服用藥物有密切關係。
藍色G-NiiB免疫+及紅色M3XTRA護腸分別
流行都市,專家Willie及大王介紹藍色G-NiiB免疫+及紅色M3XTRA護腸分別
一半患者確診已晚期 低纖飲食 大腸癌風險增65%
3月是世界腸癌關注月,大腸癌作為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在過去十年間,大腸癌的新增個案急升了27%,於2019年的新增大腸癌個案中,當中一半(50%)被確診時已屬「晚期」。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因大腸癌死亡共有2,287宗,佔全年所有癌症死亡個案的15.4%。
G-NiiB獨家中大SIM01配方 新型病毒患者加速痊癒
G-NiiB「免疫+」獨家採用香港中文大學研發的「微生態免疫力配方」(SIM01),配方經臨床驗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有助新型病毒病人更有效產生抗體、減低病毒含量及發炎指數,以及促進康復。該研究最近已獲認可,正式於國際醫學期刊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上發表。
M3XTRA減少腸漏33% 修復腸道黏膜屏障
慢性炎症被視為誘發多種疾病的根源,而導致慢性炎症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腸漏。腸漏情況越來越普遍,問題在於抵擋病毒的腸壁保護膜(黏液層)受損,使毒素或致癌物質更輕易進入腸道,影響免疫系統,引起全身慢性發炎。不過,有研究證實,把嗜熱鏈球菌的分泌物混合刺雲豆膠,形成「凝膠效應」,能顯著地改善腸道生理屏障。
缺青春雙歧桿菌 新型病毒患者可致長新冠後遺症
新型變種病毒Omicron逐漸取代Delta肆虐全球,然而尚未找到「對策」,專家已再度發現Omicron的亞型變種BA.2。雖然Omicron 病毒據報相對溫和,但感染新型病毒後出現的後遺症(稱為「長新冠」)如疲倦、記憶力差、失眠、脫髮、焦慮等徵狀仍然不容忽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患者入院時的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可能影響其康復後會否出現「長新冠」的後遺症。
補充益生菌 最緊要識鎖菌
益生菌產品含有數百萬到數十億活菌,從生產製造、儲存、運送、商店上架到食用後進入腸道,期間經歷種種的存活挑戰。益生菌出廠時含有數百億活菌,但當到達腸道時,可能已被胃酸和膽汁消滅得所剩無幾。有研究指出,部份益生菌的菌株存活率僅得10%-20%可直達腸道定殖。在一些纖維素塗層膠囊中,估計高達 96% 的益生菌在與胃酸接觸時死亡。其實,益生菌的鎖菌技術對益生菌的吸收和功效都有影響。市面上比較流行的益生菌產品,包裝形態大致可分為四類,各有優勢及弱點:
養好腸道益菌3大因素
人體內有超過100萬億個微生物,佔人體重量1-3%,我們一直與微生物保持着共生關係。在主宰人體免疫力70%的腸道中,腸道菌亦有數千種,包括好菌與壞。不過,要說到市面上大行其道的益生菌(Probiotics),其實是什麼?
高溫煮食易釋大腸致癌物 研究:4種醃肉法可降致癌風險
大腸癌的形成與生活習慣、飲食方式等息息相關,長期進食加工肉類、動物性脂肪與低纖的飲食習慣可影響健康。當肉類等高蛋白質食品經過高溫(200度或以上)烹調(如油炸、燒烤),可產生潛在的致癌物質,包括已獲世衛列為「第二級致癌物」(2B)的多環胺類(HCAs)。長年累月進食這些食品,不但容易令惡菌增加、好菌減少,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更容易使腸道長出瘜肉,甚至演變成大腸癌。
中大醫健園|首創糞便細菌基因驗大腸癌及瘜肉 準確達94%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agic)主任、中文大學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及其帶領的醫學科研團隊,致力研發,為全球貢獻這項防治大腸癌的首創新技術。
平衡腸道細菌 有助改善失眠
睡眠佔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但這三分之一的時間,並非人人都能真正享受到。香港中文大學去年一項調查指出,本港近七成受訪市民都曾出現失眠情況,受訪者認為失眠與工作及學業壓力、健康問題及疫情困擾有關。研究指出,腸道細菌有助腦部製造重要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可能有助正常睡眠模式。腸道菌群一旦失衡,改變了腸道的代謝,可影響腦部功能,如睡眠模式等生理過程。
【全球首次發現】自閉症兒童腸道4大異常特徵
認知、行為和情緒,過去一直被視為大腦的功能和受其影響,但原來腸道微生態在這三方面擔當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你快樂嗎?」很多人以為,快樂的感覺全由大腦(血清素)主宰,其實血清素在大腦的含量僅佔2%,超過90%的血清素是由腸道微生物組製造。令人驚訝的是,屬於腦部發展障礙的自閉症(患者在社交溝通、語言及行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竟然與腸道微生態有非常密切關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全球首次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出現發展遲緩等四大異常特徵。
醫學新突破:M3可驗致癌瘜肉及早偵測大腸癌
大部份的大腸癌都是從小瘜肉(腺瘤性瘜肉)演變而來,如能及早識別出這類小瘜肉,對治療甚至根治大腸癌有重要幫助。 突破性科研,鑑別出一種全新的基因標誌物M3,既能用於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更能發現到腺瘤性瘜肉(大腸癌的前身)。
食抗生素破壞腸道微生態?補充益生菌有助減輕副作用
近來我們收到不少人的PM訊息,都在查詢關於抗生素與服用益生菌的問題:「我正在進行抗生素療程,可以同時服用G-NiiB微生態免疫力配方嗎?」「我是否需要先停止服用抗生素,才開始服用G-NiiB的配方呢?」有見及此,我們不妨探討抗生素對腸道影響,以及平衡腸道微生態對抗生素療程有何作用。
新型病毒患者 腸道壞菌多
新型病毒仍然肆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新型病毒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患者腸道中的「壞菌」比「好菌」多,令新型病毒更易在腸道繁殖,研究更指出,好菌比例愈少,患者的病情愈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