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3大檢測技術 可驗不同階段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患者在全球過去十年有上升趨勢,但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而關鍵在於及早進行大腸癌檢查,如能在小瘜肉階段已發現並醫治,存活率可高達100%。本港目前普遍的大腸癌測試方法共有3種,包括「大便隱血測試」、「照腸鏡」和「M3CRC 細菌基因檢測技術」,可驗出不同階段的大腸癌風險。
M3CRC細到5mm都驗到 小瘜肉大腸癌 無所遁形
儘管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但它也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如能在小瘜肉(腺瘤性瘜肉)萌生階段已發現並醫治,阻止它演變成大腸癌,存活率甚至可高達100% 徹底根治,可見及早搗截癌變的重要性。
扁平瘜肉橫向生長 最難辨認 暗藏腸癌風險
超過九成的大腸癌由瘜肉演變而來,腺瘤性瘜肉最有可能隨時間演變為癌症,通常在進行腸鏡檢查期間會一併被切除。可惜,瘜肉的形狀往往是「看漏眼」的關鍵。
M3CRC大腸癌風險檢測 在家驗腸話咁易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但其實腸癌是可以透過預防來減低患上風險。假如在小瘜肉萌生階段時已及時發現及醫治,存活率可高達100%。隨着醫學科技不斷進步,針對大腸癌的檢測技術亦有突破性發展,令驗腸癌越來越方便及輕鬆。全球首創的M3CRC 細菌基因(M3)檢測技術,透過分析糞便樣本中的細菌基因和可反映腸道是否出血的「血紅蛋白水平」,便可得知患大腸癌或瘜肉(及復發)的風險,連小於 1厘米的瘜肉都驗到。
腸道微生態失衡 可引發3大過敏反應
過敏問題在過去幾十年間的患者急劇增加,過敏症狀不但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帶來長期不適。國際醫學研究指出,腸道菌群失衡與常見的3大過敏反應有密切關係。通過平衡腸道微生態,能預防或有助紓緩濕敏等過敏症狀。
全家人不幸確診 唯獨大女兒沒徵狀?
Jim與家人在三月時不幸確診,出現發燒及嘔吐等情況,只有服用G-NiiB「免疫+」(#SIM01)微生態免疫力配方的大女兒沒有出現任何徵狀。
疫情下DSE考生壓力爆煲 家長和考生應何注意?
疫情嚴重, 加上DSE日漸迫近, 很多同學承受巨大壓力, 甚至出現焦慮不安、失眠、疲倦、渴睡等狀況。
拆解3種大腸瘜肉 邊種易變癌?
大腸癌是全球以至本港也是第二大癌症殺手,根據早前美國大型研究顯示,亞洲人出現晚期癌前病變的比率比白人高;而大部份的結直腸癌源於瘜肉演變而成,然而,早期小瘜肉一般都沒有症狀。若瘜肉直徑生長至1厘米以上,已經有可能癌變。不過,其實腸道中的瘜肉大致可分為3類:
遠離大腸頑疾 健康腸道的3 大特徵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微生物基地,主宰人體的免疫力,抵禦病毒入侵。日本知名農學博士辨疇義己研究了腸道菌44年,發現在健康長者的腸道內有較多可以修復腸道黏膜、提高免疫力及幫助消化與蠕動的好菌。健康的腸道具有3大特徵:包括腸道黏液充足、腸壁黏膜屏障緊扣及腸道好菌要夠多元化。
【M3XTRA護腸配方】阻擋惡菌破壞黏膜 守護腸壁屏障
人體胃腸道中有過萬億個微生物,部份對身體有益,但部份則是對人體有害的壞菌。德國去年一份醫學研究指出,當壞菌直接接觸到腸壁上皮細胞時,可能會刺激細胞增生,形成大腸頑疾。
腸道菌也偏食 你的飲食習慣 養活什麼菌?
不少人也有這樣的經驗:無緣無故突然很想吃某種食物:朱古力、炸雞、牛扒、沙律,甚至喝酒等。這種突然出現的念頭,原來也可能跟腸道細菌有關 —— 腸道中有一群喜歡吃這種食物的細菌,透過腸道完整的腸神經系統(ENS)告訴大腦作出這樣的選擇。
喝酒後的腸道3大變化
便秘、腹瀉是常見的腸胃問題,除了疾病外,還受生活及飲食習慣影響。其中,不少人喜歡飲酒來放鬆心情,原來也會影響腸道機能。不同的酒量和酒精濃度,可影響腸道的蠕動速度、水份的分泌及吸收,形成便秘或腹瀉兩種情況,甚至增加腸道惡菌生長的風險。
濕敏點解極難醫好?原來腸道出問題
濕敏以往被視為純粹皮膚問題,但近年的研究指出,濕敏人士或是皮膚發炎(例如牛皮癬)患者,其中一個原因是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失衡。英國《科學報告》一項重要研究(見註)指出,濕敏人士的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較低(較少不同品種的微生物),即表示出現失衡狀況。
評估大腸癌風險 大便隱血2大學問
癌症一向被視為「沉默殺手」,可以無聲無色地在短時間內奪去人的性命。其實,癌症不等於「絕症」,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而且若及早發現致癌瘜肉而得到治療,患者甚至可以完全康復。因此,定期檢查對降低大腸癌風險是最有效的。過去,基於成本效益,「大便隱血測試」(FIT)成為受歡迎的腸癌檢測方法,更獲多國廣泛採用。可惜,大便隱血測試有局限,尤其在測試早期腸癌風險中,靈敏度實不足一成。
糞便竟是細菌寶庫 揭示腸癌危機
糞便是大腸的「廢棄物」,當胃腸道汲收食物營養和水份後,便把廢棄物排出體外。可是在現代的醫學發展中,糞便並不是垃圾,而是充滿能反映健康情況的細菌寶庫,甚至可知有沒有患上大腸癌或瘜肉的風險。
M3CRC驗出潛伏大腸癌 打破腸道部位局限
腸道由小腸與大腸構成,不但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一個精密的微生物發酵工廠。當腸道的細菌失去平衡,惡菌便有機可乘,緊貼着腸道壁大量繁殖,逐漸演變成瘜肉甚至大腸癌。大腸癌其實是指「結直腸癌」,並可細分為:盲腸癌、結腸癌(升結腸癌、橫結腸癌、降結腸癌、乙狀結腸癌)和直腸癌。超過50% 的大腸癌生長在大腸的左邊(如直腸、乙狀結腸)出現,由於腫瘤近肛門位置,因此較容易出現明顯徵狀而被發現;至於大腸的右邊(如盲腸、升結腸),則因其腸腔較為寬闊、容量大,腫瘤在初期生長時較難察覺,等到明顯徵狀出現時,腫瘤往往長至頗大。
大腸癌病變部位 症狀大不同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及癌症殺手,然而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透過定期的大腸癌檢查,如果患者能在大腸癌初期已確診並接受治療,其存活率可超過87%。可惜,不少人都沒有做定期檢查的習慣,而大腸癌可以無聲無色地生長,而在大腸不同部位的腫瘤,由於腸道結構迴異,臨床症狀都不同,也會影響確診的機會。
藍色G-NiiB免疫+及紅色M3XTRA護腸分別
流行都市,專家Willie及大王介紹藍色G-NiiB免疫+及紅色M3XTRA護腸分別
一半患者確診已晚期 低纖飲食 大腸癌風險增65%
3月是世界腸癌關注月,大腸癌作為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在過去十年間,大腸癌的新增個案急升了27%,於2019年的新增大腸癌個案中,當中一半(50%)被確診時已屬「晚期」。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因大腸癌死亡共有2,287宗,佔全年所有癌症死亡個案的15.4%。
醫學新突破:M3可驗致癌瘜肉及早偵測大腸癌
大部份的大腸癌都是從小瘜肉(腺瘤性瘜肉)演變而來,如能及早識別出這類小瘜肉,對治療甚至根治大腸癌有重要幫助。 突破性科研,鑑別出一種全新的基因標誌物M3,既能用於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更能發現到腺瘤性瘜肉(大腸癌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