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脂肪積聚年輕化 最細6歲 瘦人都有份
農曆新年期間,不少賀年糕點美食如蘿蔔糕、芋頭糕、椰汁年糕、煎堆、笑口棗等,令人難以抗拒。但熱量、脂肪及糖份含量高,不知不覺間汲取過多脂肪,在身體不同部位形成「bye-bye 肉」、「士啤呔」令身材走樣。脂肪還可能在肝臟過度積聚,在外觀上雖未必呈現,卻可能阻礙肝臟解毒功能。最近有專科醫生透露,最年輕患者竟只得6歲;而在其約 80位6歲至 16歲的青少年病人中,高達20%人有肝臟脂肪過多情況。
嚴防新型病毒與流感夾擊 增強免疫力 減低3大風險
新型病毒近日再現升勢,單日新增確診個案已突破2萬宗,加上每年一月至三月又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峰期,這兩種病毒在冬季可能同時傳播。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更容易同時感染新型病毒及流感,或加重患者病情,出現嚴重併發症和死亡的風險則大大提高。
免疫+SIM01 強化體質 提升免疫力 防禦新型變種XBB
新型病毒肆虐全球,與人共存差不多 3年,經過多次變種,目前Omicron 最新變種病毒株XBB 已在35個國家散播。本港近日公佈新增輸入XBB個案累計224宗,本地個案則有72宗,包括打齊3針的人士也中招。當疫苗趕不上病毒變種,要守護健康,抵禦病毒入侵,持續提升個人免疫力、增強抗體是關鍵。
港兩成確診兒童 康復後現後遺症
本港新型病毒疫情每日新增個案維持數千宗水平,專家料長遠可能與人共存。尤其是BA. 5具「免疫逃脫」特性,除了要應付感染的風險,還要預防感染後遺症。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早前指出,在340名新型病毒康復兒童覆診中,近兩成人出現新型病毒感染後遺症症狀,部分人出現皮膚易敏、脫髮等,亦有人出現精神及心理問題。
最新大型臨床研究: SIM01腸道微生態配方 有助提升睡眠質素
中大醫學院近日公佈一項大型研究結果,證實SIM01「腸道微生態配方」能顯著增加人體內益菌,降低疫苗副作用及其他細菌病毒的感染風險。超過四成人士在服用配方3個月後,更表示有較好的睡眠質素,比沒有服用配方的人高出兩成。
【中大最新研究】 SIM01腸道微生態配方 減輕兒童接種疫苗副作用
腸道微生態與疫苗成效及其副作用息息相關。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再次證實,「微生態免疫力配方」SIM01可減少兒童及青少年接種疫苗後的副作用。服用配方的兒童均沒有出現常見的肌肉痛副作用。腸道微生態恢復平衡,提升免疫力,降低新型病毒及其他細菌病毒感染風險。
【中大最新大型臨床研究】SIM01 配方有效抵抗細菌病毒感染
腸道微生態可影響人體免疫力及感染病毒的風險,尤其長者、長期病患者,腸道微生態多嚴重失衡,免疫力較弱。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雙盲研究證實, SIM01腸道微生態免疫力配方,不但可減低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亦能大大減少其他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風險,更能改善睡眠、情緒和皮膚質素!
腸道微生態失衡 可引發3大過敏反應
過敏問題在過去幾十年間的患者急劇增加,過敏症狀不但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帶來長期不適。國際醫學研究指出,腸道菌群失衡與常見的3大過敏反應有密切關係。通過平衡腸道微生態,能預防或有助紓緩濕敏等過敏症狀。
無確診但持續咳嗽似感冒 免疫力急降4大原因
新型病毒不停變種,患者發病後出現輕重不一的症狀,例如發燒、咳嗽、喉嚨疼痛、呼吸困難、肌肉痠痛、疲勞、腹瀉、腹痛、鼻塞等。有部份人雖然沒有確診,但仍然出現與病毒相似的症狀,例如咳嗽、肌肉痠痛等,懷疑自己已「中招」,擔心自己是「有症狀但無確診」一族,其實可能反映為健康把關的免疫力正在下降。
減低二次感染風險 提升免疫力 增強抗體
新型病毒近日在社區快速擴散,自9月1日起確診人數首次突破1萬宗以來,近日的確診人數仍在一萬水平上下徘徊。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資料,第五波疫情(2021年12月31日)至今,有逾3000人更是二次感染,即首次感染Omicron BA.2.2 變種病毒,近期又再感染BA.4或BA.5變種病毒。
BA.5變種傳播力強 重複感染風險增4倍
新型病毒連日新增確診數字屢破一萬大關,目前Omicron 亞型變異株BA.5成為全球疫情的主流病毒,佔約70%;本港的BA.4或BA. 5個案也佔整體逾六成,成為本地主流病毒。
雙歧桿菌激活B細胞 防禦病毒 增強免疫力
免疫年齡與腸道息息相關,而腸道微生態更是影響免疫年齡的關鍵因素之一。日本學者辨野義己博士,從1970年代起研究腸道細菌與健康關係,他指出保持腸道健康的關鍵在於維持腸內菌群平衡。一旦腸道內的好菌數量減少、壞菌增加,便容易引起菌群紊亂、免疫力下降等問題。事實上,在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B細胞」發育,也受腸道微生物菌群影響。
解構免疫年齡細胞 預防提早衰老
免疫系統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弱,而衰老可能是變得更容易生病的原因之一。但在免疫健康方面,並非純粹以年齡來劃分。一個人的免疫系統,可能比他的實際年齡更老或更年輕。年輕人士可能擁有長者級的免疫系統,而健康長者的免疫系統也可能比實際年齡更年輕。免疫年齡「可升可跌」,那麼有沒有方法,來增強或扭轉免疫系統的時鐘呢?
腸道菌也偏食 你的飲食習慣 養活什麼菌?
不少人也有這樣的經驗:無緣無故突然很想吃某種食物:朱古力、炸雞、牛扒、沙律,甚至喝酒等。這種突然出現的念頭,原來也可能跟腸道細菌有關 —— 腸道中有一群喜歡吃這種食物的細菌,透過腸道完整的腸神經系統(ENS)告訴大腦作出這樣的選擇。
地中海飲食法 有助腸道好菌定殖
飲食對腸道微生態具深遠影響,不同的飲食模式可改變腸道細菌的多樣性。例如西方飲食模式中以高脂、高糖及低纖維的食物為主,助長惡菌生長;而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模式含有豐富的全穀物、水果和蔬菜,則減少了「機會病原菌」(opportunistic bacteria)、炎症和炎性細胞因子,增加短脂肪酸(SCFAs),降低炎症以及肥胖和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排走宿便快定慢 與腸道菌有關?
糞便有不同軟硬程度及形態,其實反映了糞便物質水分含量的差異。鬆軟糞便的大腸傳送時間(colon transit time)較短,堅硬糞便的傳送時間則較長。這是由於宿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愈長(即大腸傳送時間愈長),水份愈被吸乾,以致變硬,不但增加排便的困難,而且也降低營養流動性和阻礙酶的活性,限制了微生物生長。
7種便便形態看出腸道菌
糞便能透露你的腸道健康狀況,例如當進食後,腸道能否快速汲取營養及清除廢物。一般而言,通常需時一至三天,食物才通過整個消化系統,過快或過慢都會影響糞便的形狀、顏色和稠度,而且都有不同的含義。
研究:孕婦炎症 可影響孩子學習能力
炎症是身體對感染、慢性壓力或肥胖的正常反應,孕婦在懷孕期間(尤其在懷孕後期)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壞菌與病原菌增加,容易形成腸黏液不足及產生身體炎症。美國近年一項研究指出,懷孕期間的發炎因子(IL-6)較高,孩子日後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功能較差。
藍色G-NiiB免疫+及紅色M3XTRA護腸分別
流行都市,專家Willie及大王介紹藍色G-NiiB免疫+及紅色M3XTRA護腸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