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躁关注月 7种常见征状
每年4月是「肠躁关注月」,肠躁是常见的功能性肠道失调问题。患者会「无缘无故」又肚痛、便秘或肚泻。不明原因的征状最难医治,偏偏受此问题困扰的患者,本港竟高达40万人。
大肠癌3大检测技术 可验不同阶段大肠癌风险
大肠癌患者在全球过去十年有上升趋势,但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而关键在于及早进行大肠癌检查,如能在小瘜肉阶段已发现并医治,存活率可高达100%。本港目前普遍的大肠癌测试方法共有3种,包括「大便隐血测试」、「照肠镜」和「M3CRC 细菌基因检测技术」,可验出不同阶段的大肠癌风险。
M3CRC细到5mm都验到 小瘜肉大肠癌 无所遁形
尽管大肠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但它也是少数可以预防的癌症。如能在小瘜肉(腺瘤性瘜肉)萌生阶段已发现并医治,阻止它演变成大肠癌,存活率甚至可高达100% 彻底根治,可见及早捣截癌变的重要性。
扁平瘜肉横向生长 最难辨认 暗藏肠癌风险
超过九成的大肠癌由瘜肉演变而来,腺瘤性瘜肉最有可能随时间演变为癌症,通常在进行肠镜检查期间会一并被切除。可惜,瘜肉的形状往往是「看漏眼」的关键。
M3CRC大肠癌风险检测 在家验肠话咁易
大肠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但其实肠癌是可以透过预防来减低患上风险。假如在小瘜肉萌生阶段时已及时发现及医治,存活率可高达100%。随着医学科技不断进步,针对大肠癌的检测技术亦有突破性发展,令验肠癌越来越方便及轻松。全球首创的M3CRC 细菌基因(M3)检测技术,透过分析粪便样本中的细菌基因和可反映肠道是否出血的「血红蛋白水平」,便可得知患大肠癌或瘜肉(及复发)的风险,连小于 1厘米的瘜肉都验到。
肠道微生态失衡 可引发3大过敏反应
过敏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间的患者急剧增加,过敏症状不但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带来长期不适。国际医学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衡与常见的3大过敏反应有密切关系。通过平衡肠道微生态,能预防或有助纾缓湿敏等过敏症状。
拆解3种大肠瘜肉 边种易变癌?
大肠癌是全球以至本港也是第二大癌症杀手,根据早前美国大型研究显示,亚洲人出现晚期癌前病变的比率比白人高;而大部份的结直肠癌源于瘜肉演变而成,然而,早期小瘜肉一般都没有症状。若瘜肉直径生长至1厘米以上,已经有可能癌变。不过,其实肠道中的瘜肉大致可分为3类:
远离大肠顽疾 健康肠道的3 大特征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基地,主宰人体的免疫力,抵御病毒入侵。日本知名农学博士辨畴义己研究了肠道菌44年,发现在健康长者的肠道内有较多可以修复肠道黏膜、提高免疫力及帮助消化与蠕动的好菌。健康的肠道具有3大特征:包括肠道黏液充足、肠壁黏膜屏障紧扣及肠道好菌要够多元化。
【M3XTRA护肠配方】阻挡恶菌破坏黏膜 守护肠壁屏障
人体胃肠道中有过万亿个微生物,部份对身体有益,但部份则是对人体有害的坏菌。德国去年一份医学研究指出,当坏菌直接接触到肠壁上皮细胞时,可能会刺激细胞增生,形成大肠顽疾。
肠道菌也偏食 你的饮食习惯 养活什么菌?
不少人也有这样的经验:无缘无故突然很想吃某种食物:朱古力、炸鸡、牛扒、沙律,甚至喝酒等。这种突然出现的念头,原来也可能跟肠道细菌有关 —— 肠道中有一群喜欢吃这种食物的细菌,透过肠道完整的肠神经系统(ENS)告诉大脑作出这样的选择。
喝酒后的肠道3大变化
便秘、腹泻是常见的肠胃问题,除了疾病外,还受生活及饮食习惯影响。其中,不少人喜欢饮酒来放松心情,原来也会影响肠道机能。不同的酒量和酒精浓度,可影响肠道的蠕动速度、水份的分泌及吸收,形成便秘或腹泻两种情况,甚至增加肠道恶菌生长的风险。
评估大肠癌风险 大便隐血2大学问
癌症一向被视为「沉默杀手」,可以无声无色地在短时间内夺去人的性命。其实,癌症不等于「绝症」,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大肠癌,是少数可以预防的癌症,而且若及早发现致癌瘜肉而得到治疗,患者甚至可以完全康复。因此,定期检查对降低大肠癌风险是最有效的。过去,基于成本效益,「大便隐血测试」(FIT)成为受欢迎的肠癌检测方法,更获多国广泛采用。可惜,大便隐血测试有局限,尤其在测试早期肠癌风险中,灵敏度实不足一成。
粪便竟是细菌宝库 揭示肠癌危机
粪便是大肠的「废弃物」,当胃肠道汲收食物营养和水份后,便把废弃物排出体外。可是在现代的医学发展中,粪便并不是垃圾,而是充满能反映健康情况的细菌宝库,甚至可知有没有患上大肠癌或瘜肉的风险。
M3CRC验出潜伏大肠癌 打破肠道部位局限
肠道由小肠与大肠构成,不但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一个精密的微生物发酵工厂。当肠道的细菌失去平衡,恶菌便有机可乘,紧贴着肠道壁大量繁殖,逐渐演变成瘜肉甚至大肠癌。大肠癌其实是指「结直肠癌」,并可细分为:盲肠癌、结肠癌(升结肠癌、横结肠癌、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超过50% 的大肠癌生长在大肠的左边(如直肠、乙状结肠)出现,由于肿瘤近肛门位置,因此较容易出现明显征状而被发现;至于大肠的右边(如盲肠、升结肠),则因其肠腔较为宽阔、容量大,肿瘤在初期生长时较难察觉,等到明显征状出现时,肿瘤往往长至颇大。
大肠癌病变部位 症状大不同
大肠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见癌症及癌症杀手,然而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癌症。透过定期的大肠癌检查,如果患者能在大肠癌初期已确诊并接受治疗,其存活率可超过87%。可惜,不少人都没有做定期检查的习惯,而大肠癌可以无声无色地生长,而在大肠不同部位的肿瘤,由于肠道结构回异,临床症状都不同,也会影响确诊的机会。
人生3阶段 双歧杆菌随年龄减少
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免疫力、新陈代谢、营养方面有显著影响,一旦微生态失衡,恶菌占领肠道,大大增加患上不同疾病的风险。在庞大的肠道细菌群落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调节免疫力好菌,更被证明在肠道屏障中发挥守护作用。许多疾病与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少有关。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相比,患有乳糜泻、肥胖症、糖尿病、过敏性哮喘和皮炎的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水平都较低。双歧杆菌在婴儿肠道中虽然占主导地位,但菌量会随年纪增长而逐渐减少,这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服用药物有密切关系。
一半患者确诊已晚期 低纤饮食 大肠癌风险增65%
3月是世界肠癌关注月,大肠癌作为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在过去十年间,大肠癌的新增个案急升了27%,于2019年的新增大肠癌个案中,当中一半(50%)被确诊时已属「晚期」。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因大肠癌死亡共有2,287宗,占全年所有癌症死亡个案的15.4%。
G-NiiB独家中大SIM01配方 新型病毒患者加速康复
G-NiiB「免疫+」独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微生态免疫力配方」(SIM01),配方经临床验证,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有助新型病毒病人更有效产生抗体、减低病毒含量及发炎指数,以及促进康复。该研究最近已获认可,正式于国际医学期刊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上发表。
缺青春双歧杆菌 新型病毒患者可致长新冠后遗症
新型变种病毒Omicron逐渐取代Delta肆虐全球,然而尚未找到「对策」,专家已再度发现Omicron的亚型变种BA.2。虽然Omicron 病毒据报相对温和,但感染新型病毒后出现的后遗症(称为「长新冠」)如疲倦、记忆力差、失眠、脱发、焦虑等征状仍然不容忽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状况,可能影响其康复后会否出现「长新冠」的后遗症。
补充益生菌 最紧要识锁菌
益生菌产品含有数百万到数十亿活菌,从生产制造、储存、运送、商店上架到食用后进入肠道,期间经历种种的存活挑战。益生菌出厂时含有数百亿活菌,但当到达肠道时,可能已被胃酸和胆汁消灭得所剩无几。有研究指出,部份益生菌的菌株存活率仅得10%-20%可直达肠道定殖。在一些纤维素涂层胶囊中,估计高达 96% 的益生菌在与胃酸接触时死亡。其实,益生菌的锁菌技术对益生菌的吸收和功效都有影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益生菌产品,包装形态大致可分为四类,各有优势及弱点:
养好肠道益菌3大因素
人体内有超过100万亿个微生物,占人体重量1-3%,我们一直与微生物保持着共生关系。在主宰人体免疫力70%的肠道中,肠道菌亦有数千种,包括好菌与坏。不过,要说到市面上大行其道的益生菌(Probiotics),其实是什么?
高温煮食易释大肠致癌物 研究:4种腌肉法可降致癌风险
大肠癌的形成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息息相关,长期进食加工肉类、动物性脂肪与低纤的饮食习惯可影响健康。当肉类等高蛋白质食品经过高温(200度或以上)烹调(如油炸、烧烤),可产生潜在的致癌物质,包括已获世卫列为「第二级致癌物」(2B)的多环胺类(HCAs)。长年累月进食这些食品,不但容易令恶菌增加、好菌减少,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更容易使肠道长出瘜肉,甚至演变成大肠癌。
中大医健园|首创粪便细菌基因验大肠癌及瘜肉 准确达94%
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Magic)主任、中文大学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及其带领的医学科研团队,致力研发,为全球贡献这项防治大肠癌的首创新技术。
平衡肠道细菌 有助改善失眠
睡眠占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但这三分之一的时间,并非人人都能真正享受到。香港中文大学去年一项调查指出,本港近七成受访市民都曾出现失眠情况,受访者认为失眠与工作及学业压力、健康问题及疫情困扰有关。研究指出,肠道细菌有助脑部制造重要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可能有助正常睡眠模式。肠道菌群一旦失衡,改变了肠道的代谢,可影响脑部功能,如睡眠模式等生理过程。
【全球首次发现】自闭症儿童肠道4大异常特征
认知、行为和情绪,过去一直被视为大脑的功能和受其影响,但原来肠道微生态在这三方面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你快乐吗?」很多人以为,快乐的感觉全由大脑(血清素)主宰,其实血清素在大脑的含量仅占2%,超过90%的血清素是由肠道微生物组制造。令人惊讶的是,属于脑部发展障碍的自闭症(患者在社交沟通、语言及行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竟然与肠道微生态有非常密切关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全球首次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态出现发展迟缓等四大异常特征。
医学新突破:M3可验致癌瘜肉以及早发现大肠癌
大部份的大肠癌都是从小瘜肉(腺瘤性瘜肉)演变而来,如能及早识别出这类小瘜肉,对治疗甚至根治大肠癌有重要帮助。 突破性科研,鉴别出一种全新的基因标志物M3,既能用于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更能发现到腺瘤性瘜肉(大肠癌的前身)。
食抗生素破坏肠道微生态?补充益生菌有助减轻副作用
近来我们收到不少人的PM讯息,都在查询关于抗生素与服用益生菌的问题:「我正在进行抗生素疗程,可以同时服用G-NiiB微生态免疫力配方吗?」「我是否需要先停止服用抗生素,才开始服用G-NiiB的配方呢?」有见及此,我们不妨探讨抗生素对肠道影响,以及平衡肠道微生态对抗生素疗程有何作用。
新型病毒患者 肠道坏菌多
新型病毒仍然肆虐,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新型病毒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患者肠道中的「坏菌」比「好菌」多,令新型病毒更易在肠道繁殖,研究更指出,好菌比例愈少,患者的病情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