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逊症又关肠事?
很多人认为柏金逊症是脑部出现问题,原来肠道微生态失衡是柏金逊症非常早期的风险因素!
SIM01显著改善5大新型病毒后遗症征状
【好消息! 】中大医学院最新公布大型临床三盲研究证实,G-NiiB微生态免疫+配方SIM01,显著改善5大新型病毒后遗症的征状。研究结果刚于全球最权威的肠胃科国际会议上发表。
儿童湿敏3种程度 评估症状有何不同
儿童湿敏普遍化,本港每10名婴幼儿,便有 2人有湿敏症状。儿童湿敏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联系。美国皮肤病学会(AAD)表示,湿敏通常会影响婴幼儿的情绪,包括:不安、易怒、粘人。外国有研究追踪分析了逾万名英国儿童长达19年的成长状况,发现患有严重湿敏的儿童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高逾2倍,而且更有可能表现出内化行为,例如抑郁或焦虑行为。
3年来首次踏入流感高峰期 长者需特别注意 守护肠道健康
香港自抗疫3年来首次迎战流感高峰期,加上新型病毒夹击,上月到公立医院每日平均高达6000人次求诊,以年长人士较多;而在留医的新型病毒患者中,近八成为65岁以上长者。
儿童湿敏演变4阶段
皮肤痕痒、红肿、皮损、出血都是「湿敏」的常见症状,但湿敏爆发的位置与模式会随儿童年龄而产生变化,假如能把握击退期,预早建立彩虹免疫力,更有望扭转湿敏延续或加速痊愈,因此了解婴幼童的每个阶段非常重要。
研究:90%湿敏5岁前形成 把握击退黄金期
湿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儿童皮肤问题,可在婴儿期或任何时候开始出现,而根据研究指出,90%湿敏儿童都在5岁前便病发,出现一系列症状。只有约一成的个案是在5岁后才被诊断出来。由于湿敏症状反覆复发,即所谓「病情时好时坏」,部份人的湿敏会持续到成年。
新变种又杀到?有独特征状?增强免疫力 与病毒共存
新型病毒又变种,在多国流行的Omicron 亚变种XBB.1.16「大角星」目前已波及全球最少42个国家,本港目前只有零星「大角星」病毒个案(4.3%),病毒主流仍是BA.5和BA.2。专家提醒,对免疫力水平下降的人士、本身存在免疫疾病人士,或对免疫力较弱的儿童与年长者群威胁较大,要格外留心。
研究:73%肠躁患者 肠道微生态失衡
4月份是「肠躁关注月」,本港据推算肠躁患者高达40万人。此症状可使人反覆肚泻、便秘和腹胀痛,不但影响人们的生活质素,更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无形中造成莫大的压力。肠道微生态失衡被视为其中一个原因。有研究显示,约 73%肠躁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均呈失衡状态,主要细菌群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例增加。
皮肤湿敏好转又复发 点解无限Loop
湿敏是一种常见而极为复杂的慢性皮肤问题,医学专家至今仍未能确定湿敏的成因及根治方法。患者病情「时好时坏」,徘徊于缓解期(症状减轻或不存在时)和复发期(症状恶化的突然发作)之间无限loop。原来,湿敏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及免疫系统失调有密切关系。
肠躁关注月 7种常见征状
每年4月是「肠躁关注月」,肠躁是常见的功能性肠道失调问题。患者会「无缘无故」又肚痛、便秘或肚泻。不明原因的征状最难医治,偏偏受此问题困扰的患者,本港竟高达40万人。
考试遇上流感高峰期 DSE前为免疫力打底
香港踏入流感季节,流感病毒的确诊百分比在一个月内从1%急升至近10%,多间学校相继爆发上呼吸道感染个案。下星期便是DSE正式开考,考生们温书如火如荼,分秒必争,增强抵抗力,刻不容缓。
【DSE最后1星期】 肠道好菌释放3大潜能
DSE下星期五开考喇!温书做past paper 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心情少不免紧张又担心,压力太大随时影响战斗力和集中力。点算好?肠道健康在情绪与脑力起着关键作用。肠道细菌产生神经递质(允许信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的化学物质),例如血清素、多巴胺、伽玛氨基丁酸(GABA)等,这些都会影响情绪、动力和注意力。
儿童肠道微生态失衡 或加剧皮肤湿敏
每逢转天气,皮肤又痕又肿、湿敏发作?试试从肠道着手。多份研究表明,肠道和湿敏症状有非常密切关系。
幼儿平均每年感冒6-8次 免疫力3大增强要素
免疫力是人体对抗外来病菌入侵的能力,幼童免疫系统发展未完成,较难抵御病菌,加上在幼稚园、游乐场等公众场所玩耍时,容易交叉感染,经常出现发烧、咳嗽、流鼻水等症状。其实,这些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抗外来病菌过程中所产生的症状,有统计指,6岁以下的幼童,平均每年感冒6至8次。
强化肠道 有助纾缓 5大压力反应
DSE文凭试即将开考,准考生温习压力越来越大,研究指出,压力情绪与肠道健康有密切关系。肠道与脑部可通过「肠脑轴」沟通,影响情绪,甚至能够引起类似焦虑或忧郁症状。肠道中某些好菌,有助脑部制造重要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有助改善睡眠质素;还会产生 GABA ,调节「肠脑轴」反应。
【压力大 肠胃坏】提升DSE临场表现为身体做好准备
今届DSE文凭试将于4月21日开考,准考生争分夺秒温习之余,也要为身体做好准备,以免被紧张的心情和压力,拖垮肠胃健康,影响临场表现!
【M3CRC 科研团队小故事】 无病症 冇出血 免开刀 凭肠道恶菌验出大肠癌
增强抗体 阻截皮肤湿敏 把握5岁前免疫力黄金期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70%免疫细胞集中在肠道),而皮肤则是人体最大器官,肠道微生态平衡,不但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也对皮肤的保护屏障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系统愈强愈好?过激或有反效果 留意4种症状
父母都希望自己及子女有强大的免疫力,有助击退病毒细菌、减轻患病的严重程度,以至加快复元时间。不过免疫力是否「愈强愈好」?原来,强大的免疫系统有助于抵抗感染;但反应过激的免疫系统,则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可能影响皮肤出现皮疹、过敏、关节疼痛或慢性疲劳等。
受皮肤湿敏 痕疹困扰 港学童过敏发病率急增
全球过敏患者在过去几十年间急剧增加,而本港学童的湿敏发病率更冠绝全球各地区。根据「全港中小学敏感病发病率研究」,本港6-7岁男女学童的湿敏发病率,均远超全球逾一倍。
点解BB天生有湿敏?
初生婴儿肌肤嫩滑,人人羡慕。然而,有些婴儿在3个月后的皮肤竟变得又红又肿、痕痒无比,「湿敏」问题逐渐浮现,令父母大感不惑:「我们都没有皮肤问题,为什么BB却天生有湿敏?」
消化不良 肠胃要抖抖 6种煮法 哪种对肠胃最好?
农历新年美食诱惑当前难以抵挡,但高脂高糖食物容易腹胀、便秘等肠胃不适。家庭菜常用的:炒、煮、炸、蒸、烧、焗6大烹调法,有些对肠胃有益,有些则阻碍营养吸收,甚至助长恶菌生长,破坏肠道微生态,值得留意。
肝脂肪积聚年轻化 最细6岁 瘦人都有份
农历新年期间,不少贺年糕点美食如萝卜糕、芋头糕、椰汁年糕、煎堆、笑口枣等,令人难以抗拒。但热量、脂肪及糖份含量高,不知不觉间汲取过多脂肪,在身体不同部位形成「bye-bye 肉」、「士啤呔」令身材走样。脂肪还可能在肝脏过度积聚,在外观上虽未必呈现,却可能阻碍肝脏解毒功能。最近有专科医生透露,最年轻患者竟只得6岁;而在其约 80位6岁至 16岁的青少年病人中,高达20%人有肝脏脂肪过多情况。
不足3个月再确诊 免疫力急降 提防二次感染
Omicron变异株BQ.1.1 和XBB因有特强的「免疫逃脱能力」,逐渐主导全球疫情,而二次感染的个案也不断上升。有患者更在不足3个月(90日)内再度确诊,比美国耶鲁大学早前发表的研究估计3个月的时间更早。本港社区的二次感染比率,上月升至逾4%,预计情况会持续;而去年11月安老院舍人士同期的确诊个案中,有32%是二次感染。
二次感染个案急升 研究:后遗症风险增3倍
随着「免疫逃脱能力」特强的Omicron变异株BQ.1.1 和XBB在全球扩散,二次感染的个案也不断上升。本港社区的二次感染比率上月已升至超过4%(英国5%,美国纽约8%),预计情况会持续。虽然变种病毒的症状比原始病毒轻,但专家认为,二次(或多次)感染后遗症可损害多重器官,影响肺、心脏、大脑和身体血液、肌肉骨骼和胃肠道系统。
严防新型病毒与流感夹击 增强免疫力 减低3大风险
新型病毒近日再现升势,单日新增确诊个案已突破2万宗,加上每年一月至三月又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峰期,这两种病毒在冬季可能同时传播。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更容易同时感染新型病毒及流感,或加重患者病情,出现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则大大提高。
新型病毒日增2.6万宗 BQ.1.1 XBB 最多人中招
新型病毒疫情再趋严峻,近日新增确诊个案超过2.6万宗,超过96%属本地感染,其余为输入个案。不论本地或输入个案,Omicron 新亚型变异株BQ.1.1及 XBB是累计最多人感染的变种病毒,还有零星的XBD、BA.2.75.2、BF.7个案。
圣诞开Party 饮食有学问 3类人士避免吃这些
圣诞节🎄是与亲人或朋友庆祝联欢的大日子,除了西式传统的火鸡圣诞大餐,最近天气转凉,不少人更索性留家打边炉或烧烤作为Party food。美食当前,可惜却是某些人的饮食禁忌,尤其关节痛、肠胃不适、皮肤易敏人士要格外留意。
圣诞特饮——热红酒Mulled Wine 8大健康功效
又到圣诞、又到圣诞!不少西方国家在圣诞节时传统都会饮Mulled wine ——热香料红酒。这种红酒特饮使用不同香料包括:肉桂、丁香、五香粉、肉豆蔻、生姜、八角茴香或小豆蔻等,加入橙和柠檬等柑橘类水果,混合红酒调制而成。除了可驱寒暖身外,原来更有意想不到的改善肠道健康、排毒、抗炎止痛等8种健康功效。为迎接寒流袭港,不妨亲手煮一杯,过一个暖笠笠的圣诞!
圣诞美食 火鸡封最强白肉 细数5大健康益处
火鸡是欧美国家的圣诞节传统食物,由于火鸡肉具备「3高3低」的优点——高蛋白质、矿物质和钙质,以及低脂、低胆固醇、低热量;不但具有「最强白肉」的美誉,其富含色氨酸或有助修复肠道问题等。火鸡对人体健康有5大好处:
大肠癌3大检测技术 可验不同阶段大肠癌风险
大肠癌患者在全球过去十年有上升趋势,但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而关键在于及早进行大肠癌检查,如能在小瘜肉阶段已发现并医治,存活率可高达100%。本港目前普遍的大肠癌测试方法共有3种,包括「大便隐血测试」、「照肠镜」和「M3CRC 细菌基因检测技术」,可验出不同阶段的大肠癌风险。
M3CRC细到5mm都验到 小瘜肉大肠癌 无所遁形
尽管大肠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但它也是少数可以预防的癌症。如能在小瘜肉(腺瘤性瘜肉)萌生阶段已发现并医治,阻止它演变成大肠癌,存活率甚至可高达100% 彻底根治,可见及早捣截癌变的重要性。
扁平瘜肉横向生长 最难辨认 暗藏肠癌风险
超过九成的大肠癌由瘜肉演变而来,腺瘤性瘜肉最有可能随时间演变为癌症,通常在进行肠镜检查期间会一并被切除。可惜,瘜肉的形状往往是「看漏眼」的关键。
免疫+SIM01 强化体质 提升免疫力 防御新型变种XBB
新型病毒肆虐全球,与人共存差不多 3年,经过多次变种,目前Omicron 最新变种病毒株XBB 已在35个国家散播。本港近日公布新增输入XBB个案累计224宗,本地个案则有72宗,包括打齐3针的人士也中招。当疫苗赶不上病毒变种,要守护健康,抵御病毒入侵,持续提升个人免疫力、增强抗体是关键。
港两成确诊儿童 康复后现后遗症
本港新型病毒疫情每日新增个案维持数千宗水平,专家料长远可能与人共存。尤其是BA. 5具「免疫逃脱」特性,除了要应付感染的风险,还要预防感染后遗症。玛嘉烈医院儿童传染病科顾问医生早前指出,在340名新型病毒康复儿童覆诊中,近两成人出现新型病毒感染后遗症症状,部分人出现皮肤易敏、脱发等,亦有人出现精神及心理问题。
最新大型临床研究: SIM01肠道微生态配方 有助提升睡眠质素
中大医学院近日公布一项大型研究结果,证实SIM01「肠道微生态配方」能显著增加人体内益菌,降低疫苗副作用及其他细菌病毒的感染风险。超过四成人士在服用配方3个月后,更表示有较好的睡眠质素,比没有服用配方的人高出两成。
【中大最新研究】 SIM01肠道微生态配方 减轻儿童接种疫苗副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疫苗成效及其副作用息息相关。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再次证实,「微生态免疫力配方」SIM01可减少儿童及青少年接种疫苗后的副作用。服用配方的儿童均没有出现常见的肌肉痛副作用。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提升免疫力,降低新型病毒及其他细菌病毒感染风险。
M3CRC大肠癌风险检测 在家验肠话咁易
大肠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但其实肠癌是可以透过预防来减低患上风险。假如在小瘜肉萌生阶段时已及时发现及医治,存活率可高达100%。随着医学科技不断进步,针对大肠癌的检测技术亦有突破性发展,令验肠癌越来越方便及轻松。全球首创的M3CRC 细菌基因(M3)检测技术,透过分析粪便样本中的细菌基因和可反映肠道是否出血的「血红蛋白水平」,便可得知患大肠癌或瘜肉(及复发)的风险,连小于 1厘米的瘜肉都验到。
【中大最新大型临床研究】SIM01 配方有效抵抗细菌病毒感染
肠道微生态可影响人体免疫力及感染病毒的风险,尤其长者、长期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多严重失衡,免疫力较弱。 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双盲研究证实, SIM01肠道微生态免疫力配方,不但可减低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亦能大大减少其他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风险,更能改善睡眠、情绪和皮肤质素!
肠道微生态失衡 可引发3大过敏反应
过敏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间的患者急剧增加,过敏症状不但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带来长期不适。国际医学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衡与常见的3大过敏反应有密切关系。通过平衡肠道微生态,能预防或有助纾缓湿敏等过敏症状。
免疫VS 护肠 点拣好?
G-NiiB「免疫+」SIM01免疫力配方与「M3XTRA」SMT04护肠配方,利用宏基因学及亚洲人大数据挑选的天然活益菌,经临床验证而研发出的独特的精准微生态配方。两种配方各有不同菌种和功效。我们收到大量查询如何挑选最适合自己的配方:
无确诊但持续咳嗽似感冒 免疫力急降4大原因
新型病毒不停变种,患者发病后出现轻重不一的症状,例如发烧、咳嗽、喉咙疼痛、呼吸困难、肌肉酸痛、疲劳、腹泻、腹痛、鼻塞等。有部份人虽然没有确诊,但仍然出现与病毒相似的症状,例如咳嗽、肌肉酸痛等,怀疑自己已「中招」,担心自己是「有症状但无确诊」一族,其实可能反映为健康把关的免疫力正在下降。
减低二次感染风险 提升免疫力 增强抗体
新型病毒近日在社区快速扩散,自9月1日起确诊人数首次突破1万宗以来,近日的确诊人数仍在一万水平上下徘徊。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资料,第五波疫情(2021年12月31日)至今,有逾3000人更是二次感染,即首次感染Omicron BA.2.2 变种病毒,近期又再感染BA.4或BA.5变种病毒。
BA.5变种传播力强 重复感染风险增4倍
新型病毒连日新增确诊数字屡破一万大关,目前Omicron 亚型变异株BA.5成为全球疫情的主流病毒,占约70%;本港的BA.4或BA. 5个案也占整体逾六成,成为本地主流病毒。
20%大肠瘜肉切除后2年再生
超过95%的大肠癌是从「腺瘤型瘜肉」癌变而来,一旦发现大肠瘜肉,及时切除可以预防肠癌的发生。然而,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在切除瘜肉后,最终还是患上大肠癌。原因是什么呢?
G-NiiB 免疫+荣获 亚太区最佳益生菌
G-NiiB Immunity+ 「免疫+」(SIM01)微生态免疫力配方,再度获得专业认同,荣获NutraIngredients-Asia 2022年最佳益生菌奖。
拆解3种大肠瘜肉 边种易变癌?
大肠癌是全球以至本港也是第二大癌症杀手,根据早前美国大型研究显示,亚洲人出现晚期癌前病变的比率比白人高;而大部份的结直肠癌源于瘜肉演变而成,然而,早期小瘜肉一般都没有症状。若瘜肉直径生长至1厘米以上,已经有可能癌变。不过,其实肠道中的瘜肉大致可分为3类:
双歧杆菌激活B细胞 防御病毒 增强免疫力
免疫年龄与肠道息息相关,而肠道微生态更是影响免疫年龄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学者辨野义己博士,从1970年代起研究肠道细菌与健康关系,他指出保持肠道健康的关键在于维持肠内菌群平衡。一旦肠道内的好菌数量减少、坏菌增加,便容易引起菌群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事实上,在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B细胞」发育,也受肠道微生物菌群影响。
解构免疫年龄细胞 预防提早衰老
免疫系统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弱,而衰老可能是变得更容易生病的原因之一。但在免疫健康方面,并非纯粹以年龄来划分。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可能比他的实际年龄更老或更年轻。年轻人士可能拥有长者级的免疫系统,而健康长者的免疫系统也可能比实际年龄更年轻。免疫年龄「可升可跌」,那么有没有方法,来增强或扭转免疫系统的时钟呢?
远离大肠顽疾 健康肠道的3 大特征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基地,主宰人体的免疫力,抵御病毒入侵。日本知名农学博士辨畴义己研究了肠道菌44年,发现在健康长者的肠道内有较多可以修复肠道黏膜、提高免疫力及帮助消化与蠕动的好菌。健康的肠道具有3大特征:包括肠道黏液充足、肠壁黏膜屏障紧扣及肠道好菌要够多元化。
【M3XTRA护肠配方】阻挡恶菌破坏黏膜 守护肠壁屏障
人体胃肠道中有过万亿个微生物,部份对身体有益,但部份则是对人体有害的坏菌。德国去年一份医学研究指出,当坏菌直接接触到肠壁上皮细胞时,可能会刺激细胞增生,形成大肠顽疾。
肠道菌也偏食 你的饮食习惯 养活什么菌?
不少人也有这样的经验:无缘无故突然很想吃某种食物:朱古力、炸鸡、牛扒、沙律,甚至喝酒等。这种突然出现的念头,原来也可能跟肠道细菌有关 —— 肠道中有一群喜欢吃这种食物的细菌,透过肠道完整的肠神经系统(ENS)告诉大脑作出这样的选择。
咖啡对肠道是好是坏?适量饮用促助肠道蠕动
不少人习惯用咖啡来「提神」增加专注力,因咖啡含有咖啡因(Caffeine)成份,是中枢神经的兴奋剂。咖啡因促进分泌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也可抑制神经传导物质「腺苷」(Adenosine),阻止腺苷诱发想睡的功能,达到醒神作用。不过,人体受咖啡因影响的时间约5小时,当咖啡因浓度逐渐下降时,也会令人感到疲劳。
喝酒后的肠道3大变化
便秘、腹泻是常见的肠胃问题,除了疾病外,还受生活及饮食习惯影响。其中,不少人喜欢饮酒来放松心情,原来也会影响肠道机能。不同的酒量和酒精浓度,可影响肠道的蠕动速度、水份的分泌及吸收,形成便秘或腹泻两种情况,甚至增加肠道恶菌生长的风险。
地中海饮食法 有助肠道好菌定殖
饮食对肠道微生态具深远影响,不同的饮食模式可改变肠道细菌的多样性。例如西方饮食模式中以高脂、高糖及低纤维的食物为主,助长恶菌生长;而植物性饮食(plant-based diet)模式含有丰富的全谷物、水果和蔬菜,则减少了「机会病原菌」(opportunistic bacteria)、炎症和炎性细胞因子,增加短脂肪酸(SCFAs),降低炎症以及肥胖和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评估大肠癌风险 大便隐血2大学问
癌症一向被视为「沉默杀手」,可以无声无色地在短时间内夺去人的性命。其实,癌症不等于「绝症」,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大肠癌,是少数可以预防的癌症,而且若及早发现致癌瘜肉而得到治疗,患者甚至可以完全康复。因此,定期检查对降低大肠癌风险是最有效的。过去,基于成本效益,「大便隐血测试」(FIT)成为受欢迎的肠癌检测方法,更获多国广泛采用。可惜,大便隐血测试有局限,尤其在测试早期肠癌风险中,灵敏度实不足一成。
排走宿便快定慢 与肠道菌有关?
粪便有不同软硬程度及形态,其实反映了粪便物质水分含量的差异。松软粪便的大肠传送时间(colon transit time)较短,坚硬粪便的传送时间则较长。这是由于宿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愈长(即大肠传送时间愈长),水份愈被吸干,以致变硬,不但增加排便的困难,而且也降低营养流动性和阻碍酶的活性,限制了微生物生长。
7种便便形态看出肠道菌
粪便能透露你的肠道健康状况,例如当进食后,肠道能否快速汲取营养及清除废物。一般而言,通常需时一至三天,食物才通过整个消化系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粪便的形状、颜色和稠度,而且都有不同的含义。
粪便竟是细菌宝库 揭示肠癌危机
粪便是大肠的「废弃物」,当胃肠道汲收食物营养和水份后,便把废弃物排出体外。可是在现代的医学发展中,粪便并不是垃圾,而是充满能反映健康情况的细菌宝库,甚至可知有没有患上大肠癌或瘜肉的风险。
M3CRC验出潜伏大肠癌 打破肠道部位局限
肠道由小肠与大肠构成,不但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一个精密的微生物发酵工厂。当肠道的细菌失去平衡,恶菌便有机可乘,紧贴着肠道壁大量繁殖,逐渐演变成瘜肉甚至大肠癌。大肠癌其实是指「结直肠癌」,并可细分为:盲肠癌、结肠癌(升结肠癌、横结肠癌、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超过50% 的大肠癌生长在大肠的左边(如直肠、乙状结肠)出现,由于肿瘤近肛门位置,因此较容易出现明显征状而被发现;至于大肠的右边(如盲肠、升结肠),则因其肠腔较为宽阔、容量大,肿瘤在初期生长时较难察觉,等到明显征状出现时,肿瘤往往长至颇大。
大肠癌病变部位 症状大不同
大肠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见癌症及癌症杀手,然而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癌症。透过定期的大肠癌检查,如果患者能在大肠癌初期已确诊并接受治疗,其存活率可超过87%。可惜,不少人都没有做定期检查的习惯,而大肠癌可以无声无色地生长,而在大肠不同部位的肿瘤,由于肠道结构回异,临床症状都不同,也会影响确诊的机会。
研究:孕妇炎症 可影响孩子学习能力
炎症是身体对感染、慢性压力或肥胖的正常反应,孕妇在怀孕期间(尤其在怀孕后期)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坏菌与病原菌增加,容易形成肠黏液不足及产生身体炎症。美国近年一项研究指出,怀孕期间的发炎因子(IL-6)较高,孩子日后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功能较差。
人生3阶段 双歧杆菌随年龄减少
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免疫力、新陈代谢、营养方面有显著影响,一旦微生态失衡,恶菌占领肠道,大大增加患上不同疾病的风险。在庞大的肠道细菌群落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调节免疫力好菌,更被证明在肠道屏障中发挥守护作用。许多疾病与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少有关。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相比,患有乳糜泻、肥胖症、糖尿病、过敏性哮喘和皮炎的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水平都较低。双歧杆菌在婴儿肠道中虽然占主导地位,但菌量会随年纪增长而逐渐减少,这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服用药物有密切关系。
长新冠六大亚型 最易被忽略
第五波疫情已有数以百万计市民确诊,新变种病毒杀伤力仿似减弱,然而病毒所带来的「长新冠」后遗症却不可轻视。无论新型病毒重症康复者,还是轻症的康复者也可能出现长新冠症状。根据中大的研究发现,最常见的征状包括疲倦、记忆力差、脱发、入睡困难和焦虑,也可影响不同的身体系统。由于症状多达数十种,患者往往未意识到是新冠后遗症,因而延误治疗。
一半患者确诊已晚期 低纤饮食 大肠癌风险增65%
3月是世界肠癌关注月,大肠癌作为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在过去十年间,大肠癌的新增个案急升了27%,于2019年的新增大肠癌个案中,当中一半(50%)被确诊时已属「晚期」。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因大肠癌死亡共有2,287宗,占全年所有癌症死亡个案的15.4%。
G-NiiB独家中大SIM01配方 新型病毒患者加速康复
G-NiiB「免疫+」独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微生态免疫力配方」(SIM01),配方经临床验证,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有助新型病毒病人更有效产生抗体、减低病毒含量及发炎指数,以及促进康复。该研究最近已获认可,正式于国际医学期刊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上发表。
缺青春双歧杆菌 新型病毒患者可致长新冠后遗症
新型变种病毒Omicron逐渐取代Delta肆虐全球,然而尚未找到「对策」,专家已再度发现Omicron的亚型变种BA.2。虽然Omicron 病毒据报相对温和,但感染新型病毒后出现的后遗症(称为「长新冠」)如疲倦、记忆力差、失眠、脱发、焦虑等征状仍然不容忽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状况,可能影响其康复后会否出现「长新冠」的后遗症。
便秘竟是大肠癌? 揭3大病症危机
都市人生活节奏急速、工作压力大,难以培养定时如厕的习惯,天天进食却「有入冇出」,不但容易变成惯性便秘,更对健康有重大影响,增加诱发其他疾病如心脏病、中风或干扰大脑功能的风险。长期便秘不但影响日常生活,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如痔疮、肛门溃疡、增加患上肠道疾病风险,严重会导致腹痛和憩室炎症等。便秘更是三大病症的明显症状,可能反映健康出现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补充益生菌 最紧要识锁菌
益生菌产品含有数百万到数十亿活菌,从生产制造、储存、运送、商店上架到食用后进入肠道,期间经历种种的存活挑战。益生菌出厂时含有数百亿活菌,但当到达肠道时,可能已被胃酸和胆汁消灭得所剩无几。有研究指出,部份益生菌的菌株存活率仅得10%-20%可直达肠道定殖。在一些纤维素涂层胶囊中,估计高达 96% 的益生菌在与胃酸接触时死亡。其实,益生菌的锁菌技术对益生菌的吸收和功效都有影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益生菌产品,包装形态大致可分为四类,各有优势及弱点:
【微生态冷G识|10项「黄金准则」,益生菌要食得Smart! 】
要选对益生菌,要记住十大「黄金准则」!立即去片了解更多!
养好肠道益菌3大因素
人体内有超过100万亿个微生物,占人体重量1-3%,我们一直与微生物保持着共生关系。在主宰人体免疫力70%的肠道中,肠道菌亦有数千种,包括好菌与坏。不过,要说到市面上大行其道的益生菌(Probiotics),其实是什么?
高温煮食易释大肠致癌物 研究:4种腌肉法可降致癌风险
大肠癌的形成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息息相关,长期进食加工肉类、动物性脂肪与低纤的饮食习惯可影响健康。当肉类等高蛋白质食品经过高温(200度或以上)烹调(如油炸、烧烤),可产生潜在的致癌物质,包括已获世卫列为「第二级致癌物」(2B)的多环胺类(HCAs)。长年累月进食这些食品,不但容易令恶菌增加、好菌减少,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更容易使肠道长出瘜肉,甚至演变成大肠癌。
平衡肠道细菌 有助改善失眠
睡眠占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但这三分之一的时间,并非人人都能真正享受到。香港中文大学去年一项调查指出,本港近七成受访市民都曾出现失眠情况,受访者认为失眠与工作及学业压力、健康问题及疫情困扰有关。研究指出,肠道细菌有助脑部制造重要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可能有助正常睡眠模式。肠道菌群一旦失衡,改变了肠道的代谢,可影响脑部功能,如睡眠模式等生理过程。
医学新突破:M3可验致癌瘜肉以及早发现大肠癌
大部份的大肠癌都是从小瘜肉(腺瘤性瘜肉)演变而来,如能及早识别出这类小瘜肉,对治疗甚至根治大肠癌有重要帮助。 突破性科研,鉴别出一种全新的基因标志物M3,既能用于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更能发现到腺瘤性瘜肉(大肠癌的前身)。
食抗生素破坏肠道微生态?补充益生菌有助减轻副作用
近来我们收到不少人的PM讯息,都在查询关于抗生素与服用益生菌的问题:「我正在进行抗生素疗程,可以同时服用G-NiiB微生态免疫力配方吗?」「我是否需要先停止服用抗生素,才开始服用G-NiiB的配方呢?」有见及此,我们不妨探讨抗生素对肠道影响,以及平衡肠道微生态对抗生素疗程有何作用。
新型病毒患者 肠道坏菌多
新型病毒仍然肆虐,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新型病毒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患者肠道中的「坏菌」比「好菌」多,令新型病毒更易在肠道繁殖,研究更指出,好菌比例愈少,患者的病情愈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