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走宿便快定慢 与肠道菌有关?
粪便有不同软硬程度及形态,其实反映了粪便物质水分含量的差异。松软粪便的大肠传送时间(colon transit time)较短,坚硬粪便的传送时间则较长。这是由于宿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愈长(即大肠传送时间愈长),水份愈被吸干,以致变硬,不但增加排便的困难,而且也降低营养流动性和阻碍酶的活性,限制了微生物生长。
7种便便形态看出肠道菌
粪便能透露你的肠道健康状况,例如当进食后,肠道能否快速汲取营养及清除废物。一般而言,通常需时一至三天,食物才通过整个消化系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粪便的形状、颜色和稠度,而且都有不同的含义。
粪便竟是细菌宝库 揭示肠癌危机
粪便是大肠的「废弃物」,当胃肠道汲收食物营养和水份后,便把废弃物排出体外。可是在现代的医学发展中,粪便并不是垃圾,而是充满能反映健康情况的细菌宝库,甚至可知有没有患上大肠癌或瘜肉的风险。
M3CRC验出潜伏大肠癌 打破肠道部位局限
肠道由小肠与大肠构成,不但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一个精密的微生物发酵工厂。当肠道的细菌失去平衡,恶菌便有机可乘,紧贴着肠道壁大量繁殖,逐渐演变成瘜肉甚至大肠癌。大肠癌其实是指「结直肠癌」,并可细分为:盲肠癌、结肠癌(升结肠癌、横结肠癌、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超过50% 的大肠癌生长在大肠的左边(如直肠、乙状结肠)出现,由于肿瘤近肛门位置,因此较容易出现明显征状而被发现;至于大肠的右边(如盲肠、升结肠),则因其肠腔较为宽阔、容量大,肿瘤在初期生长时较难察觉,等到明显征状出现时,肿瘤往往长至颇大。
美国大型研究:三成中年人 大肠现瘜肉肿瘤
大肠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杀手,2020年死亡人数多达93.5万,而大肠癌也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以往大肠癌新症和死亡个案中亦以65岁以上的患者为主,而潜服期(由腺瘤瘜肉演变成癌细胞)可达10-15年,因此政府建议市民应从50岁起做大肠检查。然而,美国一项大型研究揭示了大肠癌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在45-49岁的病人当中,32%有不同种类的肿瘤(neoplasia),7.5%有晚期癌前病变(Advanced Premalignant Lesions, APLs),0.58%更已确诊大肠癌。令人意外的是,40-44岁年龄层的发病率与45-49岁的几乎一样高。
一半患者确诊已晚期 低纤饮食 大肠癌风险增65%
3月是世界肠癌关注月,大肠癌作为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在过去十年间,大肠癌的新增个案急升了27%,于2019年的新增大肠癌个案中,当中一半(50%)被确诊时已属「晚期」。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因大肠癌死亡共有2,287宗,占全年所有癌症死亡个案的15.4%。
多吃黄酮醇食物 可降腺瘤瘜肉复发风险
高温烧烤牛扒时产生焦香诱人垂星三尺,这种煮食传说,其实是因为「底物或胺基酸」与「糖或淀粉」一起高温烧烤时产生了梅纳反应(美拉德反应), 然而,这种梅纳反应可能成为可疑物质「杂环胺」近年,欧洲调查研究开始,奇杂环胺中的PhIP,会增加肠癌的反应。 瘤瘜的风险,尤其是对小瘜肉及生长至远端的风险最明显;而且,红肉得愈金黄香脆,大肠肿瘤愈高。相反,普遍在蔬菜水果中含有的黄铜 类化合物,类化合物“类黄铜”(类黄铜),则会相互抵销环的负面影响。
高温煮食易释大肠致癌物 研究:4种腌肉法可降致癌风险
大肠癌的形成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息息相关,长期进食加工肉类、动物性脂肪与低纤的饮食习惯可影响健康。当肉类等高蛋白质食品经过高温(200度或以上)烹调(如油炸、烧烤),可产生潜在的致癌物质,包括已获世卫列为「第二级致癌物」(2B)的多环胺类(HCAs)。长年累月进食这些食品,不但容易令恶菌增加、好菌减少,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更容易使肠道长出瘜肉,甚至演变成大肠癌。
肠胃科医生慨叹 3病人验大肠 命运大不同
大肠癌是本港癌症第二大杀手,肠胃科专科医生经常面对大肠癌患者不同的情况,其中,三名因不同原因而首次检查大肠的病人,最终各有不同的「命运」;医生慨叹,不少人因不愿意检查大肠,而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M3CRC大肠癌检测 小于1cm瘜肉都验到
大肠癌的成因众多,而大部份的大肠癌都是由小瘜肉(腺瘤性瘜肉)演变而成,可见及早捣截癌变的重要性。但小瘜肉体积细小至数毫米难以察觉,若瘜肉直径生长至1厘米以上,已经有可能癌变;如增至2厘米,以腺瘤性瘜肉为例,变癌机会率则达15%。可惜,市场上以往检测方法,较难验到小于2厘米的瘜肉。 G-NiiB 全球首创M3CRC大肠癌风险检测技术,是市面上唯一可侦测小瘜肉的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连小于1厘米的瘜肉都验到,有助源头捣截演变成大肠癌的风险。
M3CRC检测数据:验瘜肉大肠癌 揭三成人属风险高
香港的大肠癌患者新增数字不断攀升,全球首创M3CRC「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验检测技术」自推出以来,深受医护专业人士认同及市民欢迎。根据M3CRC检测的最新数据,在检验个案中,约三成人的瘜肉及/或大肠癌风险属于中高或以上,不少人更是首次接受大肠检查,反映都市中存在不少潜在隐形患者,情况令人忧虑。
【M3CRC 检测个案】 准确验出瘜肉复发 男子成功化解大肠癌危机
大部份的大肠癌都是由小瘜肉演变而成,因此,及早发现小瘜肉,尤其是高危的腺瘤性瘜肉,对阻止大肠癌的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不过,即使切除了致癌瘜肉,也不是一劳永逸,一般的复发率可高达50% ,随时有复发的危机。
【M3CRC检验个案】64岁男无家族病史 验出致癌小瘜肉 及时医治早期大肠癌
大肠癌被认为是最可以预防的癌症之一,及早侦测出高危瘜肉,对预防大肠癌与改善存活率有重要的影响。 M3CRC是全球首创、非入侵性的大肠癌及瘜肉检测技术,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发,透过检测粪便的恶菌M3 基因,识别大肠癌及腺瘤性瘜肉,灵敏度高达 94% ,媲美大肠镜检查。 M3CRC自推出以来,已成功为不少高危人士侦测出大肠癌及瘜肉的风险,透过详细而精准的诊断报告,分析检测者的健康情况。
M3CRC 服务覆盖点
大肠癌复发5大因素
大肠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大部份是由小瘜肉(腺瘤性瘜肉)演变而成,虽然医生为病人进行大肠镜检查时,一般会把所有发现的瘜肉切除,以防止发生癌变,但瘜肉在切除后有可能会复发。瘜肉常见的复发因素,包括5方面:
3种大肠检查方法,你最适合哪一种?
香港的大肠癌患者新增数字不断上升,癌症资料统计中心2018年公布新症有5,634宗,比肺癌多7.3%。任何年龄人士都有机会患上大肠癌,而主要的病发年龄约 60岁,瘜肉出现的高峰期为50岁。因此,50岁起便建议接受定期的大肠镜检查。此外,约有一成大肠癌个案为遗传性,如有一位或多位直系家属成员曾患大肠癌,更建议于40岁起接受基因测试及大肠镜检查。
院长医生周记(138)好丑命生成?
「为什么我的大便隐血测试是阴性,但竟然有这么大的瘜肉?」
M3CRC微生物测大肠癌 全球首创 更新更准
结直肠癌(俗称大肠癌)是香港头号癌症,但假如担心自己患上大肠癌,难道要频频照大肠镜,才能释除疑虑?研究指出,大部份大肠癌都是由小瘜肉演变而成,及早发现大肠瘜肉,对预防大肠癌及改善存活率有莫大的帮助。但小瘜肉并无症状不易察觉,因此需要特别的检测技术才能侦测到。 G-NiiB全球首创崭新技术M3CRC,是市面上唯一可侦测小瘜肉的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而其侦测大肠癌的灵敏度更高达94%,相当于结肠镜检查(大肠镜) 。
M3大肠癌检测技术 堵截小瘜肉变癌 存活率可高达 100%
【大肠癌儿童成长率最关键】大肠癌是本港第二号癌症杀手,但实际上发现了大肠癌杀手,都是由小瘜肉生产,只要能够及时并成长的瘜肉,便便 可避免发生为生日,而消费者的可能时间则可影响其生存机会。愈早发现,愈率愈高。
医学新突破:M3可验致癌瘜肉以及早发现大肠癌
大部份的大肠癌都是从小瘜肉(腺瘤性瘜肉)演变而来,如能及早识别出这类小瘜肉,对治疗甚至根治大肠癌有重要帮助。 突破性科研,鉴别出一种全新的基因标志物M3,既能用于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更能发现到腺瘤性瘜肉(大肠癌的前身)。
小瘜肉变大肠癌 这6类人最高风险
大肠癌是本港癌症第二大杀手,成因尚未明确,但研究表明,由于大局部大肠癌都是由小瘜肉演变而成,从源头堵截是预防大肠癌的最佳时机。如能在早期 发现腺瘤性瘜肉并接受治疗,甚至能够根治大肠癌。
分清瘜肉真面目 腺瘤性瘜肉最易变大肠癌
大肠癌是香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亦是癌症第二大杀手,卫生署2018年资料显示,大肠癌死亡人数达2314人,占癌症死亡总数的15.9%。幸好大肠癌的治愈率高,如能在早期发现腺瘤性瘜肉并接受治疗,甚至能够根治。可惜,目前市面上暂未有腺瘤性瘜肉的非入侵性侦测技术。
攻破肠壁变瘜肉 肠道3大恶菌助长大肠癌
大肠癌是香港的头号癌症,亦是癌症第二大杀手(仅次于肺癌),每六名新增癌症患者中便有一人患上大肠癌。不过,大约 75%的大肠癌没有明显的病因,只有15-20%的大肠癌病人有家族史及遗传倾向。虽然大肠癌的成因尚未明确,但研究发现,大肠癌患者的微生物菌群与健康人群相比确有明显变化。
M3CRC: 收集粪便样本指南
M3CRC 大肠癌风险检测 - 收集粪便样本指南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