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型研究:三成中年人 大肠现瘜肉肿瘤

2022年6月6日

大肠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杀手,2020年死亡人数多达93.5万,而大肠癌也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以往大肠癌新症和死亡个案中亦以65岁以上的患者为主,而潜服期(由腺瘤瘜肉演变成癌细胞)可达10-15年,因此政府建议市民应从50岁起做大肠检查。然而,美国一项大型研究揭示了大肠癌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在45-49岁的病人当中,32%有不同种类的肿瘤(neoplasia),7.5%有晚期癌前病变(Advanced Premalignant Lesions, APLs),0.58%更已确诊大肠癌。令人意外的是,40-44岁年龄层的发病率与45-49岁的几乎一样高。

其实,美国癌症协会早已于2018年更新了大肠癌筛查指南,将大肠癌建议筛查年龄由50岁降低至45岁,但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当时并未效法。为进一步了解早发性结直肠癌(指在50岁以下确诊的大肠癌)的情况,美国著名的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研究分析了从2014-2021年间,美国29个洲份合共300万份结肠镜检查的大数据。研究发现,年龄增长、男性、白人、大肠癌家族史均与晚期癌前病变和大肠癌的患病率上升有关。在45-49岁的病人当中,32%人有不同种类的肿瘤,7.5%人有晚期癌前病变(advanced premalignant lesions),0.58%人确诊大肠癌。亚洲人出现晚期癌前病变的比率比白人高。数据支持了大肠癌筛查年龄有需要从50岁降低至45岁,尤其对有大肠癌家族史的患者,有必要在45岁前得到早期的讯息。

大部份的结直肠癌源于瘜肉演变而成,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早前一项重大创新研究更发现有3只恶菌,包括m3、具核梭杆菌属(Fn)及梭状芽胞杆菌属(Ch),统称为「M3大肠顽疾恶菌」,存在于腺瘤性瘜肉中(即有机会演变成大肠癌)。然而,早期小瘜肉一般都没有症状。若瘜肉直径生长至1厘米以上,已经有可能癌变。假如要等到大肠癌症状出现才做检查,例如:大便带血、腹部不适、体重骤降等,瘜肉往往已演变成癌细胞,大肠癌已不知不觉间发展至第二第三期,甚至末期,大大降低患者的存活率。

港府目前推行的「大肠癌筛查计划」,资助50至75岁及没有症状的香港居民在私营界别接受筛查服务,预防大肠癌。但根据医管局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最新公布的2019年癌症统计数据,大肠癌成为 45-64 岁的男性中最常见的癌症,反映本港的大肠癌患者同样趋向年轻化,有及早检查大肠的需要。

 

医学研究及参考资料:

Trivedi, P. D., Mohapatra, A., Morris, M. K., Thorne, S. A., Ward, A. M., Schroy, P., Hampel, H., Jandorf, L., Popp, J. W., Jr, & Itzkowitz, S. H. (2022).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Young-Onset Colorectal Neoplasia: Insights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Colonoscopy Registry. Gastroenterology, S0016-5085(22)00005-1.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53/j.gastro.2021.12.285

2019 年香港癌症统计概览
https://www3.ha.org.hk/cancereg/pdf/overview/Overview%20of%20HK%20Cancer%20Stat%202019_tc.pdf

中大研究揭示全球大肠癌发病率有年轻化趋势
https://www.med.cuhk.edu.hk/tc/press-releases/cuhk-study-sees-increasing-global-incidence-of-colorectal-cancer-among-younger-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