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01顯著改善5大新型病毒後遺症徵狀
【好消息!】中大醫學院最新公佈大型臨床三盲研究證實,G-NiiB微生態免疫+配方SIM01,顯著改善5大新型病毒後遺症的徵狀。研究結果剛於全球最權威的腸胃科國際會議上發表。
3年來首次踏入流感高峰期 長者需特別注意 守護腸道健康
香港自抗疫3年來首次迎戰流感高峰期,加上新型病毒夾擊,上月到公立醫院每日平均高達6000人次求診,以年長人士較多;而在留醫的新型病毒患者中,近八成為65歲以上長者。
研究:90%濕敏5歲前形成 把握擊退黃金期
濕疹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兒童皮膚問題,可在嬰兒期或任何時候開始出現,而根據研究指出,90%濕敏兒童都在5歲前便病發,出現一系列症狀。只有約一成的個案是在5歲後才被診斷出來。由於濕敏症狀反覆復發,即所謂「病情時好時壞」,部份人的濕敏會持續到成年。
新變種又殺到?有獨特徵狀?增強免疫力 與病毒共存
新型病毒又變種,在多國流行的Omicron 亞變種XBB.1.16「大角星」目前已波及全球最少42個國家,本港目前只有零星「大角星」病毒個案(4.3%),病毒主流仍是BA.5和BA.2。專家提醒,對免疫力水平下降的人士、本身存在免疫疾病人士,或對免疫力較弱的兒童與年長者群威脅較大,要格外留心。
研究:73%腸躁患者 腸道微生態失衡
4月份是「腸躁關注月」,本港據推算腸躁患者高達40萬人。此症狀可使人反覆肚瀉、便秘和腹脹痛,不但影響人們的生活質素,更大大降低工作效率,無形中造成莫大的壓力。腸道微生態失衡被視為其中一個原因。有研究顯示,約 73%腸躁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均呈失衡狀態,主要細菌群厚壁菌門和擬桿菌門的比例增加。
皮膚濕敏好轉又復發 點解無限Loop
濕敏是一種常見而極為複雜的慢性皮膚問題,醫學專家至今仍未能確定濕敏的成因及根治方法。患者病情「時好時壞」,徘徊於緩解期(症狀減輕或不存在時)和復發期(症狀惡化的突然發作)之間無限loop。原來,濕敏與腸道微生態失衡及免疫系統失調有密切關係。
腸躁關注月 7種常見徵狀
每年4月是「腸躁關注月」,腸躁是常見的功能性腸道失調問題。患者會「無緣無故」又肚痛、便秘或肚瀉。不明原因的徵狀最難醫治,偏偏受此問題困擾的患者,本港竟高達40萬人。
考試遇上流感高峰期 DSE前為免疫力打底
香港踏入流感季節,流感病毒的確診百分比在一個月內從1%急升至近10%,多間學校相繼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下星期便是DSE正式開考,考生們溫書如火如荼,分秒必爭,增強抵抗力,刻不容緩。
【DSE最後1星期】 腸道好菌釋放3大潛能
DSE下星期五開考喇!溫書做past paper 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心情少不免緊張又擔心,壓力太大隨時影響戰鬥力和集中力。點算好?腸道健康在情緒與腦力起着關鍵作用。腸道細菌產生神經遞質(允許信息在神經細胞之間傳遞的化學物質),例如血清素、多巴胺、伽瑪氨基丁酸(GABA)等,這些都會影響情緒、動力和注意力。
兒童腸道微生態失衡 或加劇皮膚濕敏
每逢轉天氣,皮膚又痕又腫、濕敏發作? 試試從腸道着手。多份研究表明,腸道和濕敏症狀有非常密切關係。
幼兒平均每年感冒6-8次 免疫力3大增強要素
免疫力是人體對抗外來病菌入侵的能力,幼童免疫系統發展未完成,較難抵禦病菌,加上在幼稚園、遊樂場等公眾場所玩耍時,容易交叉感染,經常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其實,這些反應是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病菌過程中所產生的症狀,有統計指,6歲以下的幼童,平均每年感冒6至8次。
強化腸道 有助紓緩 5大壓力反應
DSE文憑試即將開考,準考生溫習壓力越來越大,研究指出,壓力情緒與腸道健康有密切關係。腸道與腦部可通過「腸腦軸」溝通,影響情緒,甚至能夠引起類似焦慮或憂鬱症狀。腸道中某些好菌,有助腦部製造重要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有助改善睡眠質素;還會產生 GABA ,調節「腸腦軸」反應。
【壓力大 腸胃壞】 提升DSE臨場表現 為身體做好準備
今屆DSE文憑試將於4月21日開考,準考生爭分奪秒溫習之餘,也要為身體做好準備,以免被緊張的心情和壓力,拖垮腸胃健康,影響臨場表現!
【M3CRC 科研團隊小故事】 無病癥 冇出血 免開刀 憑腸道惡菌驗出大腸癌
大腸癌是一個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但為什麼本港病發率普遍得長列三大癌症殺手之位?以下有2個可能性:
增強抗體 阻截皮膚濕敏 把握5歲前免疫力黃金期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70%免疫細胞集中在腸道),而皮膚則是人體最大器官,腸道微生態平衡,不但可影響免疫系統功能,也對皮膚的保護屏障發揮重要作用。
免疫系統愈強愈好? 過激或有反效果 留意4種症狀
父母都希望自己及子女有強大的免疫力,有助擊退病毒細菌、減輕患病的嚴重程度,以至加快復元時間。不過免疫力是否「愈強愈好」?原來,強大的免疫系統有助於抵抗感染;但反應過激的免疫系統,則會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可能影響皮膚出現皮疹、過敏、關節疼痛或慢性疲勞等。
受皮膚濕敏 痕疹困擾 港學童過敏發病率急增
全球過敏患者在過去幾十年間急劇增加,而本港學童的濕敏發病率更冠絕全球各地區。根據「全港中小學敏感病發病率研究」,本港6-7歲男女學童的濕敏發病率,均遠超全球逾一倍。
【M3CRC 科研團隊小故事】 全港大腸癌篩查 推動先驅
大腸癌多年來高踞本港三大癌症殺手之一,其新增率及死亡率在過去10年間明顯持續攀升。G-NiiB科研團隊突破以往驗腸癌的種種局限,推出M3CRC全球唯一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技術,靈敏度高達94% 可媲美入侵性的照腸鏡,更從源頭小瘜肉堵截大腸癌。
點解BB天生有濕敏?
初生嬰兒肌膚嫩滑,人人羨慕。然而,有些嬰兒在3個月後的皮膚竟變得又紅又腫、痕癢無比,「濕敏」問題逐漸浮現,令父母大感不惑:「我們都沒有皮膚問題,為什麼BB卻天生有濕敏?」
消化不良 腸胃要抖抖 6種煮法 哪種對腸胃最好?
農曆新年美食誘惑當前難以抵擋,但高脂高糖食物容易腹脹、便秘等腸胃不適。家庭菜常用的:炒、煮、炸、蒸、燒、焗6大烹調法,有些對腸胃有益,有些則阻礙營養吸收,甚至助長惡菌生長,破壞腸道微生態,值得留意。
肝脂肪積聚年輕化 最細6歲 瘦人都有份
農曆新年期間,不少賀年糕點美食如蘿蔔糕、芋頭糕、椰汁年糕、煎堆、笑口棗等,令人難以抗拒。但熱量、脂肪及糖份含量高,不知不覺間汲取過多脂肪,在身體不同部位形成「bye-bye 肉」、「士啤呔」令身材走樣。脂肪還可能在肝臟過度積聚,在外觀上雖未必呈現,卻可能阻礙肝臟解毒功能。最近有專科醫生透露,最年輕患者竟只得6歲;而在其約 80位6歲至 16歲的青少年病人中,高達20%人有肝臟脂肪過多情況。
不足3個月再確診 免疫力急降 提防二次感染
Omicron變異株BQ.1.1 和XBB因有特強的「免疫逃脫能力」,逐漸主導全球疫情,而二次感染的個案也不斷上升。有患者更在不足3個月(90日)內再度確診,比美國耶魯大學早前發表的研究估計3個月的時間更早。本港社區的二次感染比率,上月升至逾4%,預計情況會持續;而去年11月安老院舍人士同期的確診個案中,有32%是二次感染。
二次感染個案急升 研究:後遺症風險增3倍
隨着「免疫逃脫能力」特強的Omicron變異株BQ.1.1 和XBB在全球擴散,二次感染的個案也不斷上升。本港社區的二次感染比率上月已升至超過4%(英國5%,美國紐約8%),預計情況會持續。雖然變種病毒的症狀比原始病毒輕,但專家認為,二次(或多次)感染後遺症可損害多重器官,影響肺、心臟、大腦和身體血液、肌肉骨骼和胃腸道系統。
嚴防新型病毒與流感夾擊 增強免疫力 減低3大風險
新型病毒近日再現升勢,單日新增確診個案已突破2萬宗,加上每年一月至三月又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峰期,這兩種病毒在冬季可能同時傳播。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更容易同時感染新型病毒及流感,或加重患者病情,出現嚴重併發症和死亡的風險則大大提高。
新型病毒日增2.6萬宗 BQ.1.1 XBB 最多人中招
新型病毒疫情再趨嚴峻,近日新增確診個案超過2.6萬宗,超過96%屬本地感染,其餘為輸入個案。不論本地或輸入個案,Omicron 新亞型變異株BQ.1.1及 XBB是累計最多人感染的變種病毒,還有零星的XBD、BA.2.75.2、BF.7個案。
聖誕開Party 飲食有學問 3類人士避免吃這些
聖誕節🎄是與親人或朋友慶祝聯歡的大日子,除了西式傳統的火雞聖誕大餐,最近天氣轉涼,不少人更索性留家打邊爐或燒烤作為Party food。美食當前,可惜卻是某些人的飲食禁忌,尤其關節痛、腸胃不適、皮膚易敏人士要格外留意。
聖誕特飲——熱紅酒Mulled Wine 8大健康功效
又到聖誕、又到聖誕!不少西方國家在聖誕節時傳統都會飲Mulled wine ——熱香料紅酒。這種紅酒特飲使用不同香料包括:肉桂、丁香、五香粉、肉荳蔻、生薑、八角茴香或小荳蔻等,加入橙和檸檬等柑橘類水果,混合紅酒調製而成。除了可驅寒暖身外,原來更有意想不到的改善腸道健康、排毒、抗炎止痛等8種健康功效。為迎接寒流襲港,不妨親手煮一杯,過一個暖笠笠的聖誕!
聖誕美食 火雞封最強白肉 細數5大健康益處
火雞是歐美國家的聖誕節傳統食物,由於火雞肉具備「3高3低」的優點——高蛋白質、礦物質和鈣質,以及低脂、低膽固醇、低熱量;不但具有「最強白肉」的美譽,其富含色氨酸或有助修復腸道問題等。火雞對人體健康有5大好處:
大腸癌3大檢測技術 可驗不同階段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患者在全球過去十年有上升趨勢,但早期的症狀並不明顯,而關鍵在於及早進行大腸癌檢查,如能在小瘜肉階段已發現並醫治,存活率可高達100%。本港目前普遍的大腸癌測試方法共有3種,包括「大便隱血測試」、「照腸鏡」和「M3CRC 細菌基因檢測技術」,可驗出不同階段的大腸癌風險。
M3CRC細到5mm都驗到 小瘜肉大腸癌 無所遁形
儘管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但它也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如能在小瘜肉(腺瘤性瘜肉)萌生階段已發現並醫治,阻止它演變成大腸癌,存活率甚至可高達100% 徹底根治,可見及早搗截癌變的重要性。
扁平瘜肉橫向生長 最難辨認 暗藏腸癌風險
超過九成的大腸癌由瘜肉演變而來,腺瘤性瘜肉最有可能隨時間演變為癌症,通常在進行腸鏡檢查期間會一併被切除。可惜,瘜肉的形狀往往是「看漏眼」的關鍵。
免疫+SIM01 強化體質 提升免疫力 防禦新型變種XBB
新型病毒肆虐全球,與人共存差不多 3年,經過多次變種,目前Omicron 最新變種病毒株XBB 已在35個國家散播。本港近日公佈新增輸入XBB個案累計224宗,本地個案則有72宗,包括打齊3針的人士也中招。當疫苗趕不上病毒變種,要守護健康,抵禦病毒入侵,持續提升個人免疫力、增強抗體是關鍵。
港兩成確診兒童 康復後現後遺症
本港新型病毒疫情每日新增個案維持數千宗水平,專家料長遠可能與人共存。尤其是BA. 5具「免疫逃脫」特性,除了要應付感染的風險,還要預防感染後遺症。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早前指出,在340名新型病毒康復兒童覆診中,近兩成人出現新型病毒感染後遺症症狀,部分人出現皮膚易敏、脫髮等,亦有人出現精神及心理問題。
最新大型臨床研究: SIM01腸道微生態配方 有助提升睡眠質素
中大醫學院近日公佈一項大型研究結果,證實SIM01「腸道微生態配方」能顯著增加人體內益菌,降低疫苗副作用及其他細菌病毒的感染風險。超過四成人士在服用配方3個月後,更表示有較好的睡眠質素,比沒有服用配方的人高出兩成。
【中大最新研究】 SIM01腸道微生態配方 減輕兒童接種疫苗副作用
腸道微生態與疫苗成效及其副作用息息相關。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再次證實,「微生態免疫力配方」SIM01可減少兒童及青少年接種疫苗後的副作用。服用配方的兒童均沒有出現常見的肌肉痛副作用。腸道微生態恢復平衡,提升免疫力,降低新型病毒及其他細菌病毒感染風險。
M3CRC大腸癌風險檢測 在家驗腸話咁易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但其實腸癌是可以透過預防來減低患上風險。假如在小瘜肉萌生階段時已及時發現及醫治,存活率可高達100%。隨着醫學科技不斷進步,針對大腸癌的檢測技術亦有突破性發展,令驗腸癌越來越方便及輕鬆。全球首創的M3CRC 細菌基因(M3)檢測技術,透過分析糞便樣本中的細菌基因和可反映腸道是否出血的「血紅蛋白水平」,便可得知患大腸癌或瘜肉(及復發)的風險,連小於 1厘米的瘜肉都驗到。
【中大最新大型臨床研究】SIM01 配方有效抵抗細菌病毒感染
腸道微生態可影響人體免疫力及感染病毒的風險,尤其長者、長期病患者,腸道微生態多嚴重失衡,免疫力較弱。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雙盲研究證實, SIM01腸道微生態免疫力配方,不但可減低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亦能大大減少其他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風險,更能改善睡眠、情緒和皮膚質素!
腸道微生態失衡 可引發3大過敏反應
過敏問題在過去幾十年間的患者急劇增加,過敏症狀不但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帶來長期不適。國際醫學研究指出,腸道菌群失衡與常見的3大過敏反應有密切關係。通過平衡腸道微生態,能預防或有助紓緩濕敏等過敏症狀。
免疫VS 護腸 點揀好?
G-NiiB「免疫+」SIM01免疫力配方與「M3XTRA」SMT04護腸配方,利用宏基因學及亞洲人大數據挑選的天然活益菌,經臨床驗證而研發出的獨特的精準微生態配方。兩種配方各有不同菌種和功效。我們收到大量查詢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配方:
無確診但持續咳嗽似感冒 免疫力急降4大原因
新型病毒不停變種,患者發病後出現輕重不一的症狀,例如發燒、咳嗽、喉嚨疼痛、呼吸困難、肌肉痠痛、疲勞、腹瀉、腹痛、鼻塞等。有部份人雖然沒有確診,但仍然出現與病毒相似的症狀,例如咳嗽、肌肉痠痛等,懷疑自己已「中招」,擔心自己是「有症狀但無確診」一族,其實可能反映為健康把關的免疫力正在下降。
減低二次感染風險 提升免疫力 增強抗體
新型病毒近日在社區快速擴散,自9月1日起確診人數首次突破1萬宗以來,近日的確診人數仍在一萬水平上下徘徊。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資料,第五波疫情(2021年12月31日)至今,有逾3000人更是二次感染,即首次感染Omicron BA.2.2 變種病毒,近期又再感染BA.4或BA.5變種病毒。
20%大腸瘜肉切除後2年再生
超過95%的大腸癌是從「腺瘤型瘜肉」癌變而來,一旦發現大腸瘜肉,及時切除可以預防腸癌的發生。然而,臨床上有不少患者在切除瘜肉後,最終還是患上大腸癌。原因是什麼呢?
雙歧桿菌激活B細胞 防禦病毒 增強免疫力
免疫年齡與腸道息息相關,而腸道微生態更是影響免疫年齡的關鍵因素之一。日本學者辨野義己博士,從1970年代起研究腸道細菌與健康關係,他指出保持腸道健康的關鍵在於維持腸內菌群平衡。一旦腸道內的好菌數量減少、壞菌增加,便容易引起菌群紊亂、免疫力下降等問題。事實上,在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B細胞」發育,也受腸道微生物菌群影響。
拆解3種大腸瘜肉 邊種易變癌?
大腸癌是全球以至本港也是第二大癌症殺手,根據早前美國大型研究顯示,亞洲人出現晚期癌前病變的比率比白人高;而大部份的結直腸癌源於瘜肉演變而成,然而,早期小瘜肉一般都沒有症狀。若瘜肉直徑生長至1厘米以上,已經有可能癌變。不過,其實腸道中的瘜肉大致可分為3類:
解構免疫年齡細胞 預防提早衰老
免疫系統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弱,而衰老可能是變得更容易生病的原因之一。但在免疫健康方面,並非純粹以年齡來劃分。一個人的免疫系統,可能比他的實際年齡更老或更年輕。年輕人士可能擁有長者級的免疫系統,而健康長者的免疫系統也可能比實際年齡更年輕。免疫年齡「可升可跌」,那麼有沒有方法,來增強或扭轉免疫系統的時鐘呢?
遠離大腸頑疾 健康腸道的3 大特徵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微生物基地,主宰人體的免疫力,抵禦病毒入侵。日本知名農學博士辨疇義己研究了腸道菌44年,發現在健康長者的腸道內有較多可以修復腸道黏膜、提高免疫力及幫助消化與蠕動的好菌。健康的腸道具有3大特徵:包括腸道黏液充足、腸壁黏膜屏障緊扣及腸道好菌要夠多元化。
【M3XTRA護腸配方】阻擋惡菌破壞黏膜 守護腸壁屏障
人體胃腸道中有過萬億個微生物,部份對身體有益,但部份則是對人體有害的壞菌。德國去年一份醫學研究指出,當壞菌直接接觸到腸壁上皮細胞時,可能會刺激細胞增生,形成大腸頑疾。
腸道菌也偏食 你的飲食習慣 養活什麼菌?
不少人也有這樣的經驗:無緣無故突然很想吃某種食物:朱古力、炸雞、牛扒、沙律,甚至喝酒等。這種突然出現的念頭,原來也可能跟腸道細菌有關 —— 腸道中有一群喜歡吃這種食物的細菌,透過腸道完整的腸神經系統(ENS)告訴大腦作出這樣的選擇。
咖啡對腸道是好是壞? 適量飲用促助腸道蠕動
不少人習慣用咖啡來「提神」增加專注力,因咖啡含有咖啡因(Caffeine)成份,是中樞神經的興奮劑。咖啡因促進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也可抑制神經傳導物質「腺苷」(Adenosine),阻止腺苷誘發想睡的功能,達到醒神作用。不過,人體受咖啡因影響的時間約5小時,當咖啡因濃度逐漸下降時,也會令人感到疲勞。
M3XTRA 腸道好菌4星期增42%
腸道主宰了人體70%的免疫細胞,是健康的重要防線;而這道重要防線,其實受到腸道的黏液屏障(mucus layer)的保護,是身體多種防禦機制中的第一道防線。
喝酒後的腸道3大變化
便秘、腹瀉是常見的腸胃問題,除了疾病外,還受生活及飲食習慣影響。其中,不少人喜歡飲酒來放鬆心情,原來也會影響腸道機能。不同的酒量和酒精濃度,可影響腸道的蠕動速度、水份的分泌及吸收,形成便秘或腹瀉兩種情況,甚至增加腸道惡菌生長的風險。
地中海飲食法 有助腸道好菌定殖
飲食對腸道微生態具深遠影響,不同的飲食模式可改變腸道細菌的多樣性。例如西方飲食模式中以高脂、高糖及低纖維的食物為主,助長惡菌生長;而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模式含有豐富的全穀物、水果和蔬菜,則減少了「機會病原菌」(opportunistic bacteria)、炎症和炎性細胞因子,增加短脂肪酸(SCFAs),降低炎症以及肥胖和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濕敏點解極難醫好?原來腸道出問題
濕敏以往被視為純粹皮膚問題,但近年的研究指出,濕敏人士或是皮膚發炎(例如牛皮癬)患者,其中一個原因是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失衡。英國《科學報告》一項重要研究(見註)指出,濕敏人士的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較低(較少不同品種的微生物),即表示出現失衡狀況。
評估大腸癌風險 大便隱血2大學問
癌症一向被視為「沉默殺手」,可以無聲無色地在短時間內奪去人的性命。其實,癌症不等於「絕症」,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預防的癌症,而且若及早發現致癌瘜肉而得到治療,患者甚至可以完全康復。因此,定期檢查對降低大腸癌風險是最有效的。過去,基於成本效益,「大便隱血測試」(FIT)成為受歡迎的腸癌檢測方法,更獲多國廣泛採用。可惜,大便隱血測試有局限,尤其在測試早期腸癌風險中,靈敏度實不足一成。
排走宿便快定慢 與腸道菌有關?
糞便有不同軟硬程度及形態,其實反映了糞便物質水分含量的差異。鬆軟糞便的大腸傳送時間(colon transit time)較短,堅硬糞便的傳送時間則較長。這是由於宿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愈長(即大腸傳送時間愈長),水份愈被吸乾,以致變硬,不但增加排便的困難,而且也降低營養流動性和阻礙酶的活性,限制了微生物生長。
7種便便形態看出腸道菌
糞便能透露你的腸道健康狀況,例如當進食後,腸道能否快速汲取營養及清除廢物。一般而言,通常需時一至三天,食物才通過整個消化系統,過快或過慢都會影響糞便的形狀、顏色和稠度,而且都有不同的含義。
糞便竟是細菌寶庫 揭示腸癌危機
糞便是大腸的「廢棄物」,當胃腸道汲收食物營養和水份後,便把廢棄物排出體外。可是在現代的醫學發展中,糞便並不是垃圾,而是充滿能反映健康情況的細菌寶庫,甚至可知有沒有患上大腸癌或瘜肉的風險。
M3CRC驗出潛伏大腸癌 打破腸道部位局限
腸道由小腸與大腸構成,不但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一個精密的微生物發酵工廠。當腸道的細菌失去平衡,惡菌便有機可乘,緊貼着腸道壁大量繁殖,逐漸演變成瘜肉甚至大腸癌。大腸癌其實是指「結直腸癌」,並可細分為:盲腸癌、結腸癌(升結腸癌、橫結腸癌、降結腸癌、乙狀結腸癌)和直腸癌。超過50% 的大腸癌生長在大腸的左邊(如直腸、乙狀結腸)出現,由於腫瘤近肛門位置,因此較容易出現明顯徵狀而被發現;至於大腸的右邊(如盲腸、升結腸),則因其腸腔較為寬闊、容量大,腫瘤在初期生長時較難察覺,等到明顯徵狀出現時,腫瘤往往長至頗大。
大腸癌病變部位 症狀大不同
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及癌症殺手,然而大腸癌是可以預防的癌症。透過定期的大腸癌檢查,如果患者能在大腸癌初期已確診並接受治療,其存活率可超過87%。可惜,不少人都沒有做定期檢查的習慣,而大腸癌可以無聲無色地生長,而在大腸不同部位的腫瘤,由於腸道結構迴異,臨床症狀都不同,也會影響確診的機會。
美國大型研究:三成中年人 大腸現瘜肉腫瘤
大腸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殺手,2020年死亡人數多達93.5萬,而大腸癌也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以往大腸癌新症和死亡個案中亦以65歲以上的患者為主,而潛服期(由腺瘤瘜肉演變成癌細胞)可達10-15年,因此政府建議市民應從50歲起做大腸檢查。然而,美國一項大型研究揭示了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在45-49歲的病人當中,32%有不同種類的腫瘤(neoplasia),7.5%有晚期癌前病變(Advanced Premalignant Lesions, APLs),0.58%更已確診大腸癌。令人意外的是,40-44歲年齡層的發病率與45-49歲的幾乎一樣高。
研究:孕婦炎症 可影響孩子學習能力
炎症是身體對感染、慢性壓力或肥胖的正常反應,孕婦在懷孕期間(尤其在懷孕後期)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壞菌與病原菌增加,容易形成腸黏液不足及產生身體炎症。美國近年一項研究指出,懷孕期間的發炎因子(IL-6)較高,孩子日後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功能較差。
一半患者確診已晚期 低纖飲食 大腸癌風險增65%
3月是世界腸癌關注月,大腸癌作為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在過去十年間,大腸癌的新增個案急升了27%,於2019年的新增大腸癌個案中,當中一半(50%)被確診時已屬「晚期」。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因大腸癌死亡共有2,287宗,佔全年所有癌症死亡個案的15.4%。
醫學新突破:M3可驗致癌瘜肉及早偵測大腸癌
大部份的大腸癌都是從小瘜肉(腺瘤性瘜肉)演變而來,如能及早識別出這類小瘜肉,對治療甚至根治大腸癌有重要幫助。 突破性科研,鑑別出一種全新的基因標誌物M3,既能用於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更能發現到腺瘤性瘜肉(大腸癌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