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現長新冠後遺症 2大因素可損腦部
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逾7.3萬名11歲或以下兒童感染新型病毒,兒童在康復後出現影響腦部的「長新冠」後遺症,包括發現記憶力變差、認知能力衰退、失眠,甚至有個案出現精神問題,需要轉介精神科醫生跟進。長新冠後遺症引起醫界與家長關注。
研究:孕婦炎症 可影響孩子學習能力
炎症是身體對感染、慢性壓力或肥胖的正常反應,孕婦在懷孕期間(尤其在懷孕後期)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壞菌與病原菌增加,容易形成腸漏及產生全身炎症。美國近年一項研究指出,懷孕期間的發炎因子(IL-6)較高,孩子日後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功能較差。
DSE考生Ken以改善腸道微生態應付考試及訓練壓力問題
疫情嚴重, 很多DSE考生承受巨大壓力, 甚至出現焦慮不安、失眠、疲倦、渴睡等狀況。
青少年出現壓力和皮膚問題,原因是因為腸道健康?
DSE考生Michelle 及Mandy 使用G-NiiB調理腸道微生態以紓緩上述各種腸道發炎問題
疫情下DSE考生壓力爆煲 家長和考生應何注意?
疫情嚴重, 加上DSE日漸迫近, 很多同學承受巨大壓力, 甚至出現焦慮不安、失眠、疲倦、渴睡等狀況。
人生首個1000天 腸道菌奠定成年免疫力基礎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人生第一個1,000天,原來主宰了兒童的健康,甚至奠定一生的免疫力基礎。英國健康和社會關懷委員會一份報告指出,從母親懷孕起至小孩2歲的首1,000天的關鍵時期,所做的一切,為兒童的健康和發展(身體、認知、社會和情感以及行為發展)奠定了基礎,並確立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原來主宰着人一生健康的免疫及腸道菌發展,也取決於人生最初的1000天(從受孕到兩歲)。
人生3階段 雙歧桿菌隨年齡減少
腸道微生態對人體免疫力、新陳代謝、營養方面有顯著影響,一旦微生態失衡,惡菌佔領腸道,大大增加患上不同疾病的風險。在龐大的腸道細菌群落中,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是調節免疫力好菌,更被證明在腸道屏障中發揮守護作用。許多疾病與腸道中雙歧桿菌數量少有關。研究表明,與健康人相比,患有乳糜瀉、肥胖症、糖尿病、過敏性哮喘和皮炎的人,腸道中的雙歧桿菌水平都較低。雙歧桿菌在嬰兒腸道中雖然佔主導地位,但菌量會隨年紀增長而逐漸減少,這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服用藥物有密切關係。
長新冠六大亞型 最易被忽略
第五波疫情已有數以百萬計市民確診,新變種病毒殺傷力仿似減弱,然而病毒所帶來的「長新冠」後遺症卻不可輕視。無論新型病毒重症康復者,還是輕症的康復者也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根據中大的研究發現,最常見的徵狀包括疲倦、記憶力差、脫髮、入睡困難和焦慮,也可影響不同的身體系統。由於症狀多達數十種,患者往往未意識到是新冠後遺症,因而延誤治療。
港個案急增:長新冠兒童患多系統發炎症
有確疹兒童在康復後也出現長新冠後遺症!醫管局公佈自3月初起,錄得13宗確診後康復的兒童(年齡介乎3至11歲),出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症(MIS-C),其中7人更需要入深切治療部(ICU)留醫。全部患者本身都沒有長期病患,大約在康復2至5周出現MIS-C徵狀,包括持續發燒(3天以上)、頸淋巴腺腫大、結膜炎、嘴唇爆裂發紅、皮膚出現紅疹等。
65歲男患長新冠 17種病徵持續7個月
65歲的林先生本身患有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肥胖,於2020年11月確診新型病毒,留醫25天後康復出院,但出院後7個月以來均受「長新冠」困擾,出現多達17種不同的病徵,包括:失眠、視力模糊、集中力差;體力亦大不如前,上斜經常喘氣、有胃酸倒流、關節痛、經常疲倦等。
免疫+SIM01配方 可防長新冠後遺症
G-NiiB免疫+微生態免疫力配方,獨家採用香港中文大學研發的SIM01微生態配方,不但可促進新冠患者康復期,最新臨床研究更顯示有效預防「長新冠」後遺症,90% 新冠患者服用SIM01配方一個月,一年內均沒有出現任何長新冠症狀。研究結果已於權威醫學期刊《Gut》發表。
研究:雙歧桿菌有助紓緩DSE壓力病
曾被考生形容為「生死大事」的中學文憑試(DSE),將於4月22日開考。面對DSE日漸迫近,很多同學承受巨大壓力,甚至出現焦慮不安、失眠、疲倦、渴睡等狀況。研究指出,雙歧桿菌可減輕急性壓力對人的影響。平衡腸道微生態,有助腦部製造血清素、多巴胺等物質,可促進睡眠、放鬆心情。充足的睡眠有助鞏固記憶力,提升學習能力。
青春雙歧桿菌 養活2大抗疫菌
雙歧桿菌、普拉梭菌及真桿菌,是對提升免疫力非常重要的好菌,但只有雙歧桿菌起到關鍵作用。因只有雙歧桿菌屬於食用級別,可直接服用;而雙歧桿菌之王「青春雙歧桿菌」,不但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疫苗成效,更能夠「養活」其餘兩種好菌,起到腸道防禦作用。
青春雙歧激活普拉梭菌 有助擊退長新冠後遺症
新型病毒確診患者越來越多,患者由確診至「轉陰」一般需時約 1-2星期;但其後出現的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卻可持續半年至一年!繼中大早前研究發現,73% 康復者在半年內仍受後遺症困擾,香港理工大學最新研究亦顯示,43%人的後遺症長達一年,更影響日常生活,當中女性佔五成。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要因素。
新型病毒攻擊腸道 患者腹瀉症狀激增
新型病毒對人體的影響,不單止影響呼吸系統和氣道,還會影響腸胃道系統,出現腹痛、噁心、嘔吐或腹瀉症狀,這些症狀有時更早過發燒和呼吸系統疾病出現。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流行病學家Tim Spector教授在新型病毒研究中收集的數百萬份每日健康數據,發現從去年12月中至今年 1月期間,新型病毒患者出現與腸胃相關病徵(例如:腹瀉、胃痛、噁心、食慾不振)的報告急劇上升。
G-NiiB獨家中大SIM01配方 新型病毒患者加速痊癒
G-NiiB「免疫+」獨家採用香港中文大學研發的「微生態免疫力配方」(SIM01),配方經臨床驗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有助新型病毒病人更有效產生抗體、減低病毒含量及發炎指數,以及促進康復。該研究最近已獲認可,正式於國際醫學期刊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上發表。
腸壁破裂變腸漏 惡菌引發多種頑疾
消化不良、腹脹腹痛、肚瀉、便秘,甚至腸道發炎等,都是都市人常見的腸胃病,但假如長期依賴消炎藥、抗生素、胃藥、瀉藥或止瀉藥以紓緩症狀,隨時適得其反,破壞腸道防護壁的黏膜細胞,令細菌、毒素以及未消化的食物分子便有機可乘,滲進淋巴液、血液及其他器官,影響免疫系統,引起免疫發炎反應,促成慢性炎症、特別是自身免疫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乳糜瀉(Celiac Disease)、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炎症性腸病(IBD)、腸易激(IBS)等,由於病菌得以破壞腸道細胞的DNA而進入血管,更有演變為大腸癌的風險。
缺青春雙歧桿菌 新型病毒患者可致長新冠後遺症
新型變種病毒Omicron逐漸取代Delta肆虐全球,然而尚未找到「對策」,專家已再度發現Omicron的亞型變種BA.2。雖然Omicron 病毒據報相對溫和,但感染新型病毒後出現的後遺症(稱為「長新冠」)如疲倦、記憶力差、失眠、脫髮、焦慮等徵狀仍然不容忽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患者入院時的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可能影響其康復後會否出現「長新冠」的後遺症。
一圖看清益生菌腸道變法: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後生元
市場上的腸道健康產品形形色色,包括「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合生元」(Synbiotics)及「後生元」(Postbiotics),均聲稱對調整腸道或提升免疫力有功效。它們又是什麼呢?
研究: 青春雙歧桿菌可改善便秘
腸道健康與飲食生活習慣密不可分,而年輕人及上班族食無定時,多肉少菜與速食的習慣,導致經常腹瀉和便秘等腸道問題。研究指出,雙歧桿菌家族中的「青春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的獨特菌株,可改善便秘、抑制致病菌起着重要作用。
G-NiiB 免疫+含青春雙歧桿菌 珍貴活菌 全球罕有
腸道微生態主宰人體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可影響疫苗成效及安全。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科研支持及研發的G-NiiB「免疫+」微生態免疫力配方,含有 3+3 最佳比例的天然活益菌,主要成份包括被視為最矜貴活菌「青春雙歧桿菌」,有助調節抗體水平,增強免疫力。
最矜貴益菌 青春雙歧桿菌 免疫力封王
人類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在腸道定殖,增強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在數百種菌之中,人體相對缺乏、被公認為腸內最有益的菌群「雙歧桿菌」更是健康指標,而當中的青春雙歧桿菌,尤其在增强腸黏膜屏障功能和增加免疫細胞方面,表現優秀,難以被其他益生菌取代。
G-NiiB意大利微囊鎖菌技術 鎖住活菌直達腸道
益生菌產品含有數百萬到數十億活菌,用作益生菌的微生物,常見的有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等,不同菌種具有不同的功效。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衞(WHO)定義,益生菌必須符合「活菌」條件。因此,活菌的「包埋技術」尤其重要,不僅能提高菌種存活率,以發揮菌種的功效,還能做到常溫存放,使用更方便。
補充益生菌 最緊要識鎖菌
益生菌產品含有數百萬到數十億活菌,從生產製造、儲存、運送、商店上架到食用後進入腸道,期間經歷種種的存活挑戰。益生菌出廠時含有數百億活菌,但當到達腸道時,可能已被胃酸和膽汁消滅得所剩無幾。有研究指出,部份益生菌的菌株存活率僅得10%-20%可直達腸道定殖。在一些纖維素塗層膠囊中,估計高達 96% 的益生菌在與胃酸接觸時死亡。其實,益生菌的鎖菌技術對益生菌的吸收和功效都有影響。市面上比較流行的益生菌產品,包裝形態大致可分為四類,各有優勢及弱點:
【微生態冷G識|10項「黃金準則」,益生菌要食得Smart!】
要選對益生菌,要記住十大「黃金準則」!立即去片了解更多!
養好腸道益菌3大因素
人體內有超過100萬億個微生物,佔人體重量1-3%,我們一直與微生物保持着共生關係。在主宰人體免疫力70%的腸道中,腸道菌亦有數千種,包括好菌與壞。不過,要說到市面上大行其道的益生菌(Probiotics),其實是什麼?
【#微生態冷G識|妳身體重要的另一半是?!】
腸道微生態失衡主要症狀
腸道主宰着人體70% 的免疫力,但一直以來被人忽略其對健康的重要性。當體內好菌減少而壞菌增加,腸道微生態便失去平衡,身體便會出現不同症狀響起警號,主要包括:
胃酸倒流患者 微生態失衡壞菌多
腸胃不適如胃痛、胃氣脹是常見都市病,但如果用餐後頻頻出現「心口頂住」、胃部灼熱如「火燒心」的感覺,可能已經響起「胃食道逆流」(簡稱GERD,俗稱胃酸倒流)的警號。「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影響食道和胃十二指腸。美國近年有研究指出,在長期胃酸倒流的高酸性環境下,更可能會導致食道微生物失衡,誘發更多胃腸道疾病。嚴重的胃酸倒流患者,因食道長期發炎,刺激黏膜因細胞,容易誘發巴雷斯特食道症(BE)。值得警惕的是,超過一半的食道腺癌(EAC)由此症演變而成。最新一項研究更檢視了益生菌在減輕成年人胃食道逆流症狀頻率和嚴重程度方面的功效,總結出益生菌(例如乳桿菌屬及雙歧桿菌屬)有助減少反胃、改善胃酸倒流和火燒心的感覺。
增加腸道益菌飲食法
人體腸胃道內有100萬億個微生物在生活着,這些腸道微生物好壞共存,形成腸道微生態。好菌可幫助消化、調節免疫力、防止感染及幫助製造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素;壞菌則可導致腸道發炎、腹瀉、便秘、肥伴、濕疹、抑鬱,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研究指出,飲食習慣對腸道健康有顯著影響。但是,每個人的腸道狀況也是獨一無二的,究竟我們應該進食什麼食物才適合呢?
平衡腸道細菌 有助改善失眠
睡眠佔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但這三分之一的時間,並非人人都能真正享受到。香港中文大學去年一項調查指出,本港近七成受訪市民都曾出現失眠情況,受訪者認為失眠與工作及學業壓力、健康問題及疫情困擾有關。研究指出,腸道細菌有助腦部製造重要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可能有助正常睡眠模式。腸道菌群一旦失衡,改變了腸道的代謝,可影響腦部功能,如睡眠模式等生理過程。
【全球首次發現】自閉症兒童腸道4大異常特徵
認知、行為和情緒,過去一直被視為大腦的功能和受其影響,但原來腸道微生態在這三方面擔當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你快樂嗎?」很多人以為,快樂的感覺全由大腦(血清素)主宰,其實血清素在大腦的含量僅佔2%,超過90%的血清素是由腸道微生物組製造。令人驚訝的是,屬於腦部發展障礙的自閉症(患者在社交溝通、語言及行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竟然與腸道微生態有非常密切關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全球首次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出現發展遲緩等四大異常特徵。
美國研究:腸道微生物多樣化 智力較高
腸道與腦部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器官,近年被不少科學家研究指出,雙方可透過腸-腦軸(gut-brain axis, GBA)交互影響情緒,甚至能夠引起類似焦慮或憂鬱症狀。腸道細菌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已超越消化器官的功能,對人的行為、情緒、認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腸道也有「第二個大腦」之稱。美國加州大學最新研究結果更指出,腸道微生物多樣化的人,擁有較高智慧及較少孤獨感。
平衡腸道微生態 紓緩腸胃病症狀
都市人工作忙碌、生活緊張,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例如肚痛、腹瀉或便秘等,但假如情況持續未有改善,則可能是其他問題所致。其中,腸易激綜合症(簡稱「腸易激」或IBS)、腸胃炎與早期大腸癌都有部份相似症狀,經常令人混淆,但其實成因及影響各有不同,而腸道微生態失衡(dysbiosis)與腸胃炎、腸易激及大腸癌亦有密切關係。
BB腸道微生態 從媽媽懷孕期建立
孩子的性格有人說是「三歲定八十」,除了性格,原來小孩子的腸道細菌(微生態)狀況,也可能是「三歲定八十」。嬰兒的腸道微生態,早於在媽媽胎中已悄悄地形成。影響胎兒腸道菌群的因素很多,包括母親孕期的健康、生活環境、甚至分娩方式、餵哺方法等。BB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微生物菌叢就已定居在新生兒體內。究竟,BB的腸道微生態,是如何建立呢?
病毒變種再變種 患者腸道缺免疫力益菌
新型病毒突襲全球,多國先後實施封鎖及防疫措施,令疫情一度緩和,可惜,病毒不停變種, 3月起印度爆發的Delta變種病毒,已在最少17個國家蔓延,最近更已變種為「Delta + 」。另一邊廂,越南也檢測出新的疑似印度與英國變種的混合體的變種病毒,新變毒病毒更具傳染力及更危險。病毒的原因至今雖然未明,但患者常見的腸胃問題症狀,揭示了腸道微生態失衡情況,與疫情有密切關係。通過提升個人的免疫力,則有望抵禦病毒入侵,紓緩疫情。
孕婦腸道微生態 對嬰兒5大影響
腸道不但主宰了健康,腸道菌群的影響,更可能「三歲定八十」。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媽媽在懷孕時期,會把自己獨特的腸道微生物群遺傳給嬰兒。媽媽的健康,包括飲食習慣和食物添加劑等環境因素,可影響嬰兒的腸道菌群;而嬰兒出生前後數週的環境與早期體內的微生物,皆影響嬰兒日後長期的免疫和代謝發展,當中包括患上克隆氏症、自閉症、肥胖、糖尿病等其他免疫相關的疾病風險。
M3CRC微生物測大腸癌 全球首創 更新更準
結直腸癌(俗稱大腸癌)是香港頭號癌症,但假如擔心自己患上大腸癌,難道要頻頻照大腸鏡,才能釋除疑慮?研究指出,大部份大腸癌都是由小瘜肉演變而成,及早發現大腸瘜肉,對預防大腸癌及改善存活率有莫大的幫助。但小瘜肉並無癥狀不易察覺,因此需要特別的檢測技術才能偵測到。G-NiiB全球首創嶄新技術M3CRC,是市面上唯一可偵測小瘜肉的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而其偵測大腸癌的靈敏度更高達 94%,相當於結腸鏡檢查(大腸鏡)。
食抗生素破壞腸道微生態?補充益生菌有助減輕副作用
近來我們收到不少人的PM訊息,都在查詢關於抗生素與服用益生菌的問題:「我正在進行抗生素療程,可以同時服用G-NiiB微生態免疫力配方嗎?」「我是否需要先停止服用抗生素,才開始服用G-NiiB的配方呢?」有見及此,我們不妨探討抗生素對腸道影響,以及平衡腸道微生態對抗生素療程有何作用。
G-NiiB與中文大學攜手合作 研究「微生態免疫力」配方對新型病毒疫苗之成效及安全提升
繼早前中大醫學院發表其研發的「微生態免疫力配方」能有效改善注射新型病毒疫苗人士的腸道微生態、降低發炎指數、增加製造抗體細胞,有望提升疫苗安全及成效後。中大現宣佈招募500名糖尿病患者及65歲或以上人士進行進一步研究。
恢復腸道微生態 有助對抗新冠病毒
均衡的腸道微生態,有助我們的身體健康,但究竟怎樣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又如何令我們健康呢?早前香港中文大學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就做過研究,顯示腸道微生態失衡,不單削弱我們的免疫能力,更和新冠肺炎有莫大關係。
G-NiiB 微生態免疫力配方 助疫苗接種者減炎症增抗體
新型病毒來勢洶洶, 然而接種疫苗後的副作用同樣令人擔憂,自陸續出現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打針與否令人陷入兩難處境。中大研究初步結果顯示,腸道微生態除了主宰了人體免疫力,對新型病毒疫苗的安全及功效亦有影響。專家指出,透過優化腸道微生態,增強疫苗接種者的自身免疫力,以提升疫苗的安全及成效,對長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士及其他長期病患者尤其重要。
探討腸道微生態 邊隻「菌」最幫得手
【中大研究突破】優化腸道微生態 有望提升疫苗成效
市民接種新型病毒疫苗後問題個案急增,情況令人擔憂。接種疫苗可以刺激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抗體,然而,不健康的腸道微生態可削弱產生抗體的能力, 還有可能引致發炎,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利用其研發的益菌組合優化腸道微生態,能夠有效降低發炎指數,同時可提升病毒的抗體水平,有望提升疫苗安全及成效。
新型病毒患者 腸道壞菌多
新型病毒仍然肆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新型病毒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患者腸道中的「壞菌」比「好菌」多,令新型病毒更易在腸道繁殖,研究更指出,好菌比例愈少,患者的病情愈嚴重。
濕疹點解極難醫好?原來腸道出問題
濕疹以往被視為純粹皮膚問題,但近年的研究指出,濕疹患者或是皮膚發炎(例如牛皮癬)患者,其中一個原因是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失衡。英國《科學報告》一項重要研究(見註)指出,濕疹患者的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較低(較少不同品種的微生物),即表示出現失衡狀況。
腸道蘊藏70%免疫細胞 抵禦病毒最前線
本港自出現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個案後,亦有市民接種後不適,疫苗安全再度引起關注。究竟哪款疫苗的安全性最高?疫苗的副作用除了因藥廠而異,另一個關鍵是個人的腸道健康與免疫力。
復課驚交叉感染? 增強兒童免疫力 你準備好未?
教育局早前宣佈全港中小學幼稚園可分階段復課,而不受規管的學前班(PN班)更可以全面回復授課。作為全職或雙職媽媽,停課復課都有壓力:一方面很高興小朋友能重返校園,追回學習進度,與其他小朋友互動;但另一方面亦實在擔心疫情未散,小朋友在課堂親密接觸,只要有人打幾個噴嚏、咳嗽或流鼻水,便很容易出現交叉感染。
腸道是「第二大腦」 腸道微生態失衡5大疾病
過去人們都以為大腦和腸道擔當着截不同的功能,兩者風馬牛不相及, 但近年不少科學家發現,腸道細菌與人類的行為、情緒關係密不可分,腸道甚至被視為人體「第二個大腦」。 當腸道微生態失衡時,人體免疫力下降,便會產生炎症誘發不同疾病,如糖尿病、肥胖、濕疹、自閉症、抑鬱症等。
抗疫要靠免疫力 你需要3種益菌
新型病毒自去年底爆發已有一年,但至今仍未受控。新型病毒患者的感染,其實與腸道微生態狀況息息相關。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態科研團隊利用大數據分析,發現3種特别的雙歧桿菌的家族成員,配上指定的益生原(prebiotics),以臨床研究證明有效令新型病毒患者的徵狀消失,改善發炎指數及促進抗體產生,既能抑制壞菌生長,又能提升益菌增長,平衡腸道微生態。
【抗疫飲食攻略】 4類天然食物保護腸道
「腸道微生態」的健康概念近期流行起來,糾正很多人以為益生菌越多越好的想法,指出益生菌的組合比益生菌數量更重要的觀念。腸道微生態的平衡與否,也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因為在現代流行的西方飲食中,如漢堡包、薄餅、熱狗、甜品,都含有乳化劑、糖份、紅肉脂肪等,這些成份可破壞原先的腸道微生態以致失衡(Dysbiosis),令腸道經常容易發炎,減低阻擋外來病毒入侵;相反,蔬菜類、穀物類、豆類含纖維、低聚醣、礦物質和維生素,對腸道有益。 腸道微生態需要時間去建立和修補,才能達到平衡狀態。假如一邊服用腸道健康產品,一邊大量進食一些會破壞腸道微生態的食物,則事倍功半。以下對腸道有益的食物, 你又是否經常進食?
益菌越多越好?破解3大迷思
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不少產品均以益菌的含菌量作為賣點,但益菌越多,是否代表功效就越強呢?為什麼有些人長期服用益生菌產品,身體似乎無法吸收,腸道卻得不到改善?在服用益菌時,該怎樣吃才發揮功效?
各大傳媒報道
中大調查指四成港人腸道微生態出現失衡, 中大研發「微生態免疫力配方」助新冠病毒患者康復
院長醫生周記(118)誰主命運?
過去二十多年,有關人類基因的科研帶來醫學上很多突破。可是基因是父母遺傳給我們的,而改造基因所涉及的法律及道德問題亦非常復雜,這也是人類基因科研的重大挑戰。要改變命運,我相信要從認識腸道微生態開始。因為人體细胞只佔全身體細胞總和的十分之一,而人體基因更是寄居於我們身體的細菌基因的百分之一,所以我相信腸道微生態才是人類身體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