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現長新冠後遺症 2大因素可損腦部
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逾7.3萬名11歲或以下兒童感染新型病毒,兒童在康復後出現影響腦部的「長新冠」後遺症,包括發現記憶力變差、認知能力衰退、失眠,甚至有個案出現精神問題,需要轉介精神科醫生跟進。長新冠後遺症引起醫界與家長關注。
研究:孕婦炎症 可影響孩子學習能力
炎症是身體對感染、慢性壓力或肥胖的正常反應,孕婦在懷孕期間(尤其在懷孕後期)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壞菌與病原菌增加,容易形成腸漏及產生全身炎症。美國近年一項研究指出,懷孕期間的發炎因子(IL-6)較高,孩子日後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功能較差。
疫情下DSE考生壓力爆煲 家長和考生應何注意?
疫情嚴重, 加上DSE日漸迫近, 很多同學承受巨大壓力, 甚至出現焦慮不安、失眠、疲倦、渴睡等狀況。
青少年出現壓力和皮膚問題,原因是因為腸道健康?
DSE考生Michelle 及Mandy 使用G-NiiB調理腸道微生態以紓緩上述各種腸道發炎問題
DSE考生Ken以改善腸道微生態應付考試及訓練壓力問題
疫情嚴重, 很多DSE考生承受巨大壓力, 甚至出現焦慮不安、失眠、疲倦、渴睡等狀況。
人生首個1000天 腸道菌奠定成年免疫力基礎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人生第一個1,000天,原來主宰了兒童的健康,甚至奠定一生的免疫力基礎。英國健康和社會關懷委員會一份報告指出,從母親懷孕起至小孩2歲的首1,000天的關鍵時期,所做的一切,為兒童的健康和發展(身體、認知、社會和情感以及行為發展)奠定了基礎,並確立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原來主宰着人一生健康的免疫及腸道菌發展,也取決於人生最初的1000天(從受孕到兩歲)。
人生3階段 雙歧桿菌隨年齡減少
腸道微生態對人體免疫力、新陳代謝、營養方面有顯著影響,一旦微生態失衡,惡菌佔領腸道,大大增加患上不同疾病的風險。在龐大的腸道細菌群落中,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是調節免疫力好菌,更被證明在腸道屏障中發揮守護作用。許多疾病與腸道中雙歧桿菌數量少有關。研究表明,與健康人相比,患有乳糜瀉、肥胖症、糖尿病、過敏性哮喘和皮炎的人,腸道中的雙歧桿菌水平都較低。雙歧桿菌在嬰兒腸道中雖然佔主導地位,但菌量會隨年紀增長而逐漸減少,這與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服用藥物有密切關係。
長新冠六大亞型 最易被忽略
第五波疫情已有數以百萬計市民確診,新變種病毒殺傷力仿似減弱,然而病毒所帶來的「長新冠」後遺症卻不可輕視。無論新型病毒重症康復者,還是輕症的康復者也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根據中大的研究發現,最常見的徵狀包括疲倦、記憶力差、脫髮、入睡困難和焦慮,也可影響不同的身體系統。由於症狀多達數十種,患者往往未意識到是新冠後遺症,因而延誤治療。
港個案急增:長新冠兒童患多系統發炎症
有確疹兒童在康復後也出現長新冠後遺症!醫管局公佈自3月初起,錄得13宗確診後康復的兒童(年齡介乎3至11歲),出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症(MIS-C),其中7人更需要入深切治療部(ICU)留醫。全部患者本身都沒有長期病患,大約在康復2至5周出現MIS-C徵狀,包括持續發燒(3天以上)、頸淋巴腺腫大、結膜炎、嘴唇爆裂發紅、皮膚出現紅疹等。
65歲男患長新冠 17種病徵持續7個月
65歲的林先生本身患有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肥胖,於2020年11月確診新型病毒,留醫25天後康復出院,但出院後7個月以來均受「長新冠」困擾,出現多達17種不同的病徵,包括:失眠、視力模糊、集中力差;體力亦大不如前,上斜經常喘氣、有胃酸倒流、關節痛、經常疲倦等。
青春雙歧桿菌含GABA 紓緩緊張 提升記憶力
中學文憑試(DSE)即將開考,準考生努力作最後衝刺,有人廢寢忘餐,通宵達旦溫習;有人為減壓暴飲暴食,結果傷及腸胃;考生越想以最佳狀態應考,反而越難專注,記憶力更大不如前!有考生更坦言,最擔心在考試時腹痛、肚瀉,耽誤做卷時間,影響成績。
免疫+SIM01配方 可防長新冠後遺症
G-NiiB免疫+微生態免疫力配方,獨家採用香港中文大學研發的SIM01微生態配方,不但可促進新冠患者康復期,最新臨床研究更顯示有效預防「長新冠」後遺症,90% 新冠患者服用SIM01配方一個月,一年內均沒有出現任何長新冠症狀。研究結果已於權威醫學期刊《Gut》發表。
研究:雙歧桿菌有助紓緩DSE壓力病
曾被考生形容為「生死大事」的中學文憑試(DSE),將於4月22日開考。面對DSE日漸迫近,很多同學承受巨大壓力,甚至出現焦慮不安、失眠、疲倦、渴睡等狀況。研究指出,雙歧桿菌可減輕急性壓力對人的影響。平衡腸道微生態,有助腦部製造血清素、多巴胺等物質,可促進睡眠、放鬆心情。充足的睡眠有助鞏固記憶力,提升學習能力。
英:65%確診屬二次感染 免疫力下降最易中招
本港第五波疫情的感染個案突破110萬宗,不少人都在感染後如釋重負,認為產生抗體後就可「免疫」;但英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三份二的Omicron確診個案屬於二次感染!
青春雙歧桿菌 養活2大抗疫菌
雙歧桿菌、普拉梭菌及真桿菌,是對提升免疫力非常重要的好菌,但只有雙歧桿菌起到關鍵作用。因只有雙歧桿菌屬於食用級別,可直接服用;而雙歧桿菌之王「青春雙歧桿菌」,不但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疫苗成效,更能夠「養活」其餘兩種好菌,起到腸道防禦作用。
青春雙歧激活普拉梭菌 有助擊退長新冠後遺症
新型病毒確診患者越來越多,患者由確診至「轉陰」一般需時約 1-2星期;但其後出現的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卻可持續半年至一年!繼中大早前研究發現,73% 康復者在半年內仍受後遺症困擾,香港理工大學最新研究亦顯示,43%人的後遺症長達一年,更影響日常生活,當中女性佔五成。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要因素。
一半患者確診已晚期 低纖飲食 大腸癌風險增65%
3月是世界腸癌關注月,大腸癌作為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在過去十年間,大腸癌的新增個案急升了27%,於2019年的新增大腸癌個案中,當中一半(50%)被確診時已屬「晚期」。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因大腸癌死亡共有2,287宗,佔全年所有癌症死亡個案的15.4%。
G-NiiB獨家中大SIM01配方 新型病毒患者加速痊癒
G-NiiB「免疫+」獨家採用香港中文大學研發的「微生態免疫力配方」(SIM01),配方經臨床驗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有助新型病毒病人更有效產生抗體、減低病毒含量及發炎指數,以及促進康復。該研究最近已獲認可,正式於國際醫學期刊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上發表。
腸壁破裂變腸漏 惡菌引發多種頑疾
消化不良、腹脹腹痛、肚瀉、便秘,甚至腸道發炎等,都是都市人常見的腸胃病,但假如長期依賴消炎藥、抗生素、胃藥、瀉藥或止瀉藥以紓緩症狀,隨時適得其反,破壞腸道防護壁的黏膜細胞,令細菌、毒素以及未消化的食物分子便有機可乘,滲進淋巴液、血液及其他器官,影響免疫系統,引起免疫發炎反應,促成慢性炎症、特別是自身免疫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乳糜瀉(Celiac Disease)、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炎症性腸病(IBD)、腸易激(IBS)等,由於病菌得以破壞腸道細胞的DNA而進入血管,更有演變為大腸癌的風險。
抗疫要「打底」 免疫力下降5大訊號
Omicron的變種病毒近日在社區大爆發,不少市民紛紛「打針」加強保護,但為什麼疫苗的效力和副作用卻因人而異?原來疫苗的作用與身體的免疫系統有關。因接種疫苗後,會啟動我們的免疫系統製造抗體,但疫苗的免疫反應,則受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與微生物群等因素影響。防疫還需要靠免疫力「打底」。
缺青春雙歧桿菌 新型病毒患者可致長新冠後遺症
新型變種病毒Omicron逐漸取代Delta肆虐全球,然而尚未找到「對策」,專家已再度發現Omicron的亞型變種BA.2。雖然Omicron 病毒據報相對溫和,但感染新型病毒後出現的後遺症(稱為「長新冠」)如疲倦、記憶力差、失眠、脫髮、焦慮等徵狀仍然不容忽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患者入院時的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可能影響其康復後會否出現「長新冠」的後遺症。
一圖看清益生菌腸道變法: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後生元
市場上的腸道健康產品形形色色,包括「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合生元」(Synbiotics)及「後生元」(Postbiotics),均聲稱對調整腸道或提升免疫力有功效。它們又是什麼呢?
研究: 青春雙歧桿菌可改善便秘
腸道健康與飲食生活習慣密不可分,而年輕人及上班族食無定時,多肉少菜與速食的習慣,導致經常腹瀉和便秘等腸道問題。研究指出,雙歧桿菌家族中的「青春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的獨特菌株,可改善便秘、抑制致病菌起着重要作用。
便秘竟是大腸癌? 揭3大病症危機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工作壓力大,難以培養定時如廁的習慣,天天進食卻「有入冇出」,不但容易變成慣性便秘,更對健康有重大影響,增加誘發其他疾病如心臟病、中風或干擾大腦功能的風險。長期便秘不但影響日常生活,還會引起其他併發症,如痔瘡、肛門潰瘍、增加患上腸道疾病風險,嚴重會導致腹痛和憩室炎症等。便秘更是三大病症的明顯症狀,可能反映健康出現問題,不能掉以輕心。
長期便秘肚脹 一條大腸可容納多少宿便?
便秘是最普遍的腸胃問題之一,持續受便秘困擾的人士,往往三五天都未能排便,腹部都隆起來。究竟一條大腸可容納多少大便(宿便)呢?一個人便秘多久,會有生命危險呢?便秘又反映了腸道出現什麼問題呢?
G-NiiB 免疫+含青春雙歧桿菌 珍貴活菌 全球罕有
腸道微生態主宰人體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可影響疫苗成效及安全。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科研支持及研發的G-NiiB「免疫+」微生態免疫力配方,含有 3+3 最佳比例的天然活益菌,主要成份包括被視為最矜貴活菌「青春雙歧桿菌」,有助調節抗體水平,增強免疫力。
最矜貴益菌 青春雙歧桿菌 免疫力封王
人類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在腸道定殖,增強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在數百種菌之中,人體相對缺乏、被公認為腸內最有益的菌群「雙歧桿菌」更是健康指標,而當中的青春雙歧桿菌,尤其在增强腸黏膜屏障功能和增加免疫細胞方面,表現優秀,難以被其他益生菌取代。
G-NiiB意大利微囊鎖菌技術 鎖住活菌直達腸道
益生菌產品含有數百萬到數十億活菌,用作益生菌的微生物,常見的有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等,不同菌種具有不同的功效。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衞(WHO)定義,益生菌必須符合「活菌」條件。因此,活菌的「包埋技術」尤其重要,不僅能提高菌種存活率,以發揮菌種的功效,還能做到常溫存放,使用更方便。
補充益生菌 最緊要識鎖菌
益生菌產品含有數百萬到數十億活菌,從生產製造、儲存、運送、商店上架到食用後進入腸道,期間經歷種種的存活挑戰。益生菌出廠時含有數百億活菌,但當到達腸道時,可能已被胃酸和膽汁消滅得所剩無幾。有研究指出,部份益生菌的菌株存活率僅得10%-20%可直達腸道定殖。在一些纖維素塗層膠囊中,估計高達 96% 的益生菌在與胃酸接觸時死亡。其實,益生菌的鎖菌技術對益生菌的吸收和功效都有影響。市面上比較流行的益生菌產品,包裝形態大致可分為四類,各有優勢及弱點:
【微生態冷G識|10項「黃金準則」,益生菌要食得Smart!】
要選對益生菌,要記住十大「黃金準則」!立即去片了解更多!
養好腸道益菌3大因素
人體內有超過100萬億個微生物,佔人體重量1-3%,我們一直與微生物保持着共生關係。在主宰人體免疫力70%的腸道中,腸道菌亦有數千種,包括好菌與壞。不過,要說到市面上大行其道的益生菌(Probiotics),其實是什麼?
多吃黃酮醇食物 可降腺瘤瘜肉復發風險
高溫煎牛扒時產生焦香味令人垂涎三尺,這種煮食技巧,其實是因「蛋白質或胺基酸」與「糖或澱粉」一起高溫烹調時產生了梅納反應(maillard reaction),令食物變成金黃色,香氣四溢。然而,這種梅納反應可誘發致癌物質「雜環胺」(HAAs)。近年,歐洲一項研究指出,攝取雜環胺中的PhIP,會增加大腸腺瘤瘜肉的風險,尤其對小瘜肉及生長於遠端結腸的風險最明顯;而且,紅肉烹調得愈金黃香脆,大腸腺瘤風險愈高。相反,普遍在蔬果中含有的黃銅類化合物,又稱「類黃銅」(flavonoids),則可能會抵銷雜環胺的負面影響。
高溫煮食易釋大腸致癌物 研究:4種醃肉法可降致癌風險
大腸癌的形成與生活習慣、飲食方式等息息相關,長期進食加工肉類、動物性脂肪與低纖的飲食習慣可影響健康。當肉類等高蛋白質食品經過高溫(200度或以上)烹調(如油炸、燒烤),可產生潛在的致癌物質,包括已獲世衛列為「第二級致癌物」(2B)的多環胺類(HCAs)。長年累月進食這些食品,不但容易令惡菌增加、好菌減少,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更容易使腸道長出瘜肉,甚至演變成大腸癌。
起床宜先飲暖水滋潤腸臟 西式早餐破壞潘氏細胞 病毒可經腸道進入血液
鄭丹瑞《健康旦》家庭醫生 #張永德 #梁卓惠 Part 1
腸道微生態失衡主要症狀
腸道主宰着人體70% 的免疫力,但一直以來被人忽略其對健康的重要性。當體內好菌減少而壞菌增加,腸道微生態便失去平衡,身體便會出現不同症狀響起警號,主要包括:
胃酸倒流患者 微生態失衡壞菌多
腸胃不適如胃痛、胃氣脹是常見都市病,但如果用餐後頻頻出現「心口頂住」、胃部灼熱如「火燒心」的感覺,可能已經響起「胃食道逆流」(簡稱GERD,俗稱胃酸倒流)的警號。「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影響食道和胃十二指腸。美國近年有研究指出,在長期胃酸倒流的高酸性環境下,更可能會導致食道微生物失衡,誘發更多胃腸道疾病。嚴重的胃酸倒流患者,因食道長期發炎,刺激黏膜因細胞,容易誘發巴雷斯特食道症(BE)。值得警惕的是,超過一半的食道腺癌(EAC)由此症演變而成。最新一項研究更檢視了益生菌在減輕成年人胃食道逆流症狀頻率和嚴重程度方面的功效,總結出益生菌(例如乳桿菌屬及雙歧桿菌屬)有助減少反胃、改善胃酸倒流和火燒心的感覺。
胃酸倒流宜多做帶氧運動 大便稀爛注意腸道生態 益生菌宜飯前進食
鄭丹瑞《健康旦》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吳秉英
增加腸道益菌飲食法
人體腸胃道內有100萬億個微生物在生活着,這些腸道微生物好壞共存,形成腸道微生態。好菌可幫助消化、調節免疫力、防止感染及幫助製造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素;壞菌則可導致腸道發炎、腹瀉、便秘、肥伴、濕疹、抑鬱,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研究指出,飲食習慣對腸道健康有顯著影響。但是,每個人的腸道狀況也是獨一無二的,究竟我們應該進食什麼食物才適合呢?
平衡腸道細菌 有助改善失眠
睡眠佔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但這三分之一的時間,並非人人都能真正享受到。香港中文大學去年一項調查指出,本港近七成受訪市民都曾出現失眠情況,受訪者認為失眠與工作及學業壓力、健康問題及疫情困擾有關。研究指出,腸道細菌有助腦部製造重要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可能有助正常睡眠模式。腸道菌群一旦失衡,改變了腸道的代謝,可影響腦部功能,如睡眠模式等生理過程。
食物添加劑 可致腸道發炎 4款食物要慎食
炎症性腸病(IBD)近年在亞洲地區越趨普遍,比較為人熟悉的克隆氏症,發病率更急速上升。原來,炎症性腸病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息息相關。
益生菌對付濕疹需半年以上 抗生素破壞腸道微生態 強化腸道生態可減少炎症
3種大腸檢查方法,你最適合哪一種?
香港的大腸癌患者新增數字不斷上升,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公佈新症有5,634宗,比肺癌多7.3%。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大腸癌,而主要的病發年齡約 60歲,瘜肉出現的高峰期為50歲。因此,50歲起便建議接受定期的大腸鏡檢查。此外,約有一成大腸癌個案為遺傳性,如有一位或多位直繫家屬成員曾患大腸癌,更建議於40歲起接受基因測試及大腸鏡檢查。
高纖素食者易損腸胃健康 亞洲人不能分解牛奶製品 牛肉營養難消化不宜過量進食
鄭丹瑞《健康旦》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吳秉英 Part 2
瘜肉易復發,大腸幾耐驗一次?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然而大部份的大腸癌由小瘜肉演變而成,只要及早發現並切除瘜肉,可有效預防或根治大腸癌。不過,假如切除癌前病變的腺瘤性瘜肉不夠徹底,殘留的腫瘤組織可能會發展為惡性腫瘤(即癌症)。有研究發現,在大腸鏡後3年內罹患大腸癌(又稱「間期癌」),有19% -27% 會發生於先前瘜肉切除手術的結腸部位。即使徹底切除了瘜肉,環境或遺傳因素不變,也有復發的風險。不同種類的瘜肉,風險亦大有分別,究竟需要相隔多久再複查,才算「穩陣」?
進食後肚痛、排泄頻密 屬消化道運動失衡徵狀 注意飲食維持腸道生態平衡
鄭丹瑞《健康旦》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吳秉英 Part 1
院長醫生周記(154)胃藥治不好的胃痛(下)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胃痛的原因不外乎是胃酸過多、胃炎、胃氣脹、胃抽筋等。近年研究卻發現以上的傳統智慧原來沒有確實的醫學根據。例如胃痛跟胃酸多少並無關係,又例如很多所謂「胃炎」個案其實真正的問題與胃炎無關。
院長醫生周記(153)胃藥治不好的胃痛(上)
「陳教授,我已經照了多次胃鏡,醫生只說有些胃炎。就連大腸鏡和電腦掃描也找不出原因。嘗試了多種胃藥,包括降胃酸、化胃氣、止腸痛等,但都完全沒有作用。」
平衡腸道微生態 紓緩腸胃病症狀
都市人工作忙碌、生活緊張,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例如肚痛、腹瀉或便秘等,但假如情況持續未有改善,則可能是其他問題所致。其中,腸易激綜合症(簡稱「腸易激」或IBS)、腸胃炎與早期大腸癌都有部份相似症狀,經常令人混淆,但其實成因及影響各有不同,而腸道微生態失衡(dysbiosis)與腸胃炎、腸易激及大腸癌亦有密切關係。
BB腸道微生態 從媽媽懷孕期建立
孩子的性格有人說是「三歲定八十」,除了性格,原來小孩子的腸道細菌(微生態)狀況,也可能是「三歲定八十」。嬰兒的腸道微生態,早於在媽媽胎中已悄悄地形成。影響胎兒腸道菌群的因素很多,包括母親孕期的健康、生活環境、甚至分娩方式、餵哺方法等。BB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微生物菌叢就已定居在新生兒體內。究竟,BB的腸道微生態,是如何建立呢?
病毒變種再變種 患者腸道缺免疫力益菌
新型病毒突襲全球,多國先後實施封鎖及防疫措施,令疫情一度緩和,可惜,病毒不停變種, 3月起印度爆發的Delta變種病毒,已在最少17個國家蔓延,最近更已變種為「Delta + 」。另一邊廂,越南也檢測出新的疑似印度與英國變種的混合體的變種病毒,新變毒病毒更具傳染力及更危險。病毒的原因至今雖然未明,但患者常見的腸胃問題症狀,揭示了腸道微生態失衡情況,與疫情有密切關係。通過提升個人的免疫力,則有望抵禦病毒入侵,紓緩疫情。
孕婦腸道微生態 對嬰兒5大影響
腸道不但主宰了健康,腸道菌群的影響,更可能「三歲定八十」。香港中文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媽媽在懷孕時期,會把自己獨特的腸道微生物群遺傳給嬰兒。媽媽的健康,包括飲食習慣和食物添加劑等環境因素,可影響嬰兒的腸道菌群;而嬰兒出生前後數週的環境與早期體內的微生物,皆影響嬰兒日後長期的免疫和代謝發展,當中包括患上克隆氏症、自閉症、肥胖、糖尿病等其他免疫相關的疾病風險。
醫學新突破:M3可驗致癌瘜肉及早偵測大腸癌
大部份的大腸癌都是從小瘜肉(腺瘤性瘜肉)演變而來,如能及早識別出這類小瘜肉,對治療甚至根治大腸癌有重要幫助。 突破性科研,鑑別出一種全新的基因標誌物M3,既能用於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更能發現到腺瘤性瘜肉(大腸癌的前身)。
小瘜肉變大腸癌 這6類人最高風險
大腸癌是本港癌症第二大殺手,成因尚未明確,但研究表明,由於大部份大腸癌都是由小瘜肉演變而成,從源頭堵截是預防大腸癌的最佳時機。如能在早期發現腺瘤性瘜肉並接受治療,甚至能夠根治大腸癌。
分清瘜肉真面目 腺瘤性瘜肉最易變大腸癌
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亦是癌症第二大殺手,衞生署 2018年資料顯示,大腸癌死亡人數達 2314人,佔癌症死亡總數15.9%。幸好大腸癌的治癒率高,如能在早期發現腺瘤性瘜肉並接受治療,甚至能夠根治。可惜,目前市面上暫未有腺瘤性瘜肉的非入侵性偵測技術。
攻破腸壁變瘜肉 腸道3大惡菌助長大腸癌
大腸癌是香港的頭號癌症,亦是癌症第二大殺手(僅次於肺癌),每六名新增癌症患者中便有一人患上大腸癌。不過,大約 75%的大腸癌沒有明顯的病因,只有15-20%的大腸癌病人有家族史及遺傳傾向。雖然大腸癌的成因尚未明確,但研究發現,大腸癌患者的微生物菌群與健康人群相比確有明顯變化。
食抗生素破壞腸道微生態?補充益生菌有助減輕副作用
近來我們收到不少人的PM訊息,都在查詢關於抗生素與服用益生菌的問題:「我正在進行抗生素療程,可以同時服用G-NiiB微生態免疫力配方嗎?」「我是否需要先停止服用抗生素,才開始服用G-NiiB的配方呢?」有見及此,我們不妨探討抗生素對腸道影響,以及平衡腸道微生態對抗生素療程有何作用。
自閉症兒童 腸胃病風險高兩倍
大腦與腸道看似並不相干,但其實它們有複雜的交互作用。愈來愈多醫學文獻估計,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其中一個病因與腸胃有關。由於腸道微生物、腸胃、大腦之間的互動,足以影響丘腦-垂體-腎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對壓力的反應,導致自閉症患者出現腸胃疾病的症狀。香港中文大學去年發表了一份在本港進行的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胃病症狀風險高2倍。
恢復腸道微生態 有助對抗新冠病毒
均衡的腸道微生態,有助我們的身體健康,但究竟怎樣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又如何令我們健康呢?早前香港中文大學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就做過研究,顯示腸道微生態失衡,不單削弱我們的免疫能力,更和新冠肺炎有莫大關係。
Q&A【我適合服用嗎?】
十分感謝大家對G-NiiB「免疫+ 微生態免疫力配方」的支持!近來我們收到不少顧客的查詢,希望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是否適合服用「免疫+」,以增強免疫力,抵禦病毒入侵及紓緩已有的健康問題。我們收集了最多人關注的三大疑問,並一次過解答。如果大家還有其他疑問,可以留言或PM我們呢!
Q&A【服用篇】
十分感謝大家對G-NiiB「免疫+ 微生態免疫力配方」的支持!近日我們收到不少顧客對產品的查詢,遂收集了最多人關注的三大疑問,並一次過解答。如果大家還有其他疑問,可以留言或PM我們呢!
G-NiiB 微生態免疫力配方 助疫苗接種者減炎症增抗體
新型病毒來勢洶洶, 然而接種疫苗後的副作用同樣令人擔憂,自陸續出現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打針與否令人陷入兩難處境。中大研究初步結果顯示,腸道微生態除了主宰了人體免疫力,對新型病毒疫苗的安全及功效亦有影響。專家指出,透過優化腸道微生態,增強疫苗接種者的自身免疫力,以提升疫苗的安全及成效,對長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士及其他長期病患者尤其重要。
自閉症兒童腸道 益菌少 惡菌多
今天(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聯合國訂立關注日的目的,以關注及幫助自閉症兒童及成人患者的重要性。 本港患有自閉症的中小學童亦有增加趨升,雖然自閉症的成因被普遍認為與遺傳有關,但中大醫學院早前一項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腸道比一般兒童多出5至6種「惡菌」和少了3至4種「益菌」,認為如果能盡早發現腸道菌群不平衡,可望預防和治療自閉症。
探討腸道微生態 邊隻「菌」最幫得手
【中大研究突破】優化腸道微生態 有望提升疫苗成效
市民接種新型病毒疫苗後問題個案急增,情況令人擔憂。接種疫苗可以刺激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抗體,然而,不健康的腸道微生態可削弱產生抗體的能力, 還有可能引致發炎,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利用其研發的益菌組合優化腸道微生態,能夠有效降低發炎指數,同時可提升病毒的抗體水平,有望提升疫苗安全及成效。
平衡腸道微生態 有助紓緩腸躁症
有壓力就肚瀉?一緊張就肚痛?腸道是人體重要器官之一,不少都市人亦受腸胃病問題困擾,影響日常生活。假如你經常出現肚痛、腹瀉和便秘的徵症,又沒有其他疾病,可能與「腸躁症」有關。患者的生活質素、學業或工作表現,甚至社交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新型病毒患者 腸道壞菌多
新型病毒仍然肆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新型病毒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患者腸道中的「壞菌」比「好菌」多,令新型病毒更易在腸道繁殖,研究更指出,好菌比例愈少,患者的病情愈嚴重。
濕疹點解極難醫好?原來腸道出問題
濕疹以往被視為純粹皮膚問題,但近年的研究指出,濕疹患者或是皮膚發炎(例如牛皮癬)患者,其中一個原因是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失衡。英國《科學報告》一項重要研究(見註)指出,濕疹患者的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較低(較少不同品種的微生物),即表示出現失衡狀況。
腸道蘊藏70%免疫細胞 抵禦病毒最前線
本港自出現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個案後,亦有市民接種後不適,疫苗安全再度引起關注。究竟哪款疫苗的安全性最高?疫苗的副作用除了因藥廠而異,另一個關鍵是個人的腸道健康與免疫力。
腸道是「第二大腦」 腸道微生態失衡5大疾病
過去人們都以為大腦和腸道擔當着截不同的功能,兩者風馬牛不相及, 但近年不少科學家發現,腸道細菌與人類的行為、情緒關係密不可分,腸道甚至被視為人體「第二個大腦」。 當腸道微生態失衡時,人體免疫力下降,便會產生炎症誘發不同疾病,如糖尿病、肥胖、濕疹、自閉症、抑鬱症等。
【抗疫飲食攻略】 4類天然食物保護腸道
「腸道微生態」的健康概念近期流行起來,糾正很多人以為益生菌越多越好的想法,指出益生菌的組合比益生菌數量更重要的觀念。腸道微生態的平衡與否,也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因為在現代流行的西方飲食中,如漢堡包、薄餅、熱狗、甜品,都含有乳化劑、糖份、紅肉脂肪等,這些成份可破壞原先的腸道微生態以致失衡(Dysbiosis),令腸道經常容易發炎,減低阻擋外來病毒入侵;相反,蔬菜類、穀物類、豆類含纖維、低聚醣、礦物質和維生素,對腸道有益。 腸道微生態需要時間去建立和修補,才能達到平衡狀態。假如一邊服用腸道健康產品,一邊大量進食一些會破壞腸道微生態的食物,則事倍功半。以下對腸道有益的食物, 你又是否經常進食?
益菌越多越好?破解3大迷思
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琳瑯滿目,不少產品均以益菌的含菌量作為賣點,但益菌越多,是否代表功效就越強呢?為什麼有些人長期服用益生菌產品,身體似乎無法吸收,腸道卻得不到改善?在服用益菌時,該怎樣吃才發揮功效?
院長醫生周記(131)增強疫苗成效
新冠疫苗成為每日新聞及茶餘飯後的重點話題,例如疫苗究竟效用多少?哪一個生產商較可信?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縱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也並不是對每個人的成效都一樣。其實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多種因素包括年紀、性別、疾病、遺傳、嬰兒成長環境、運動、吸煙、腸道微生態等,都直接影響多種疫苗的成效。而比較容易改善的,就是一些後天及人為的因素。
院長醫生周記(130)大腸影響大腦
現今全球約有3.5億人不幸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最近一個研究再次指出這些人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這研究結果於美國受廣泛報道,引起公眾關注。大家可有想過,究竟誰主宰我們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運」,我們可以從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變命運嗎?
各大傳媒報道
中大調查指四成港人腸道微生態出現失衡, 中大研發「微生態免疫力配方」助新冠病毒患者康復
院長醫生周記(118)誰主命運?
過去二十多年,有關人類基因的科研帶來醫學上很多突破。可是基因是父母遺傳給我們的,而改造基因所涉及的法律及道德問題亦非常復雜,這也是人類基因科研的重大挑戰。要改變命運,我相信要從認識腸道微生態開始。因為人體细胞只佔全身體細胞總和的十分之一,而人體基因更是寄居於我們身體的細菌基因的百分之一,所以我相信腸道微生態才是人類身體的真正主人。
院長醫生周記(108)如何改善你的免疫力?
「新冠病毒不會消失,疫症將會長期陪伴着我們,我們要學習與病毒共存……」差不多每天都會聽到這些令人苦惱的論點。我們真的沒有什麼可以做嗎?
院長醫生周記(102)腸道細菌與免疫力
「陳教授,你可否建議一些方法提升我的免疫力嗎?」差不多每天都有健康人士或病人問我以上的問題。 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大家都忽然注意個人健康衛生,用盡一切方法免受感染。一方面不停蒐羅口罩及洗手液,同時也着重如何提升身體的免疫能力,防禦病毒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