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現長新冠後遺症 2大因素可損腦部
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逾7.3萬名11歲或以下兒童感染新型病毒,兒童在康復後出現影響腦部的「長新冠」後遺症,包括發現記憶力變差、認知能力衰退、失眠,甚至有個案出現精神問題,需要轉介精神科醫生跟進。長新冠後遺症引起醫界與家長關注。
研究:孕婦炎症 可影響孩子學習能力
炎症是身體對感染、慢性壓力或肥胖的正常反應,孕婦在懷孕期間(尤其在懷孕後期)的腸道微生態失衡,壞菌與病原菌增加,容易形成腸漏及產生全身炎症。美國近年一項研究指出,懷孕期間的發炎因子(IL-6)較高,孩子日後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功能較差。
長新冠六大亞型 最易被忽略
第五波疫情已有數以百萬計市民確診,新變種病毒殺傷力仿似減弱,然而病毒所帶來的「長新冠」後遺症卻不可輕視。無論新型病毒重症康復者,還是輕症的康復者也可能出現長新冠症狀。根據中大的研究發現,最常見的徵狀包括疲倦、記憶力差、脫髮、入睡困難和焦慮,也可影響不同的身體系統。由於症狀多達數十種,患者往往未意識到是新冠後遺症,因而延誤治療。
港個案急增:長新冠兒童患多系統發炎症
有確疹兒童在康復後也出現長新冠後遺症!醫管局公佈自3月初起,錄得13宗確診後康復的兒童(年齡介乎3至11歲),出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症(MIS-C),其中7人更需要入深切治療部(ICU)留醫。全部患者本身都沒有長期病患,大約在康復2至5周出現MIS-C徵狀,包括持續發燒(3天以上)、頸淋巴腺腫大、結膜炎、嘴唇爆裂發紅、皮膚出現紅疹等。
65歲男患長新冠 17種病徵持續7個月
65歲的林先生本身患有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肥胖,於2020年11月確診新型病毒,留醫25天後康復出院,但出院後7個月以來均受「長新冠」困擾,出現多達17種不同的病徵,包括:失眠、視力模糊、集中力差;體力亦大不如前,上斜經常喘氣、有胃酸倒流、關節痛、經常疲倦等。
免疫+SIM01配方 可防長新冠後遺症
G-NiiB免疫+微生態免疫力配方,獨家採用香港中文大學研發的SIM01微生態配方,不但可促進新冠患者康復期,最新臨床研究更顯示有效預防「長新冠」後遺症,90% 新冠患者服用SIM01配方一個月,一年內均沒有出現任何長新冠症狀。研究結果已於權威醫學期刊《Gut》發表。
英:65%確診屬二次感染 免疫力下降最易中招
本港第五波疫情的感染個案突破110萬宗,不少人都在感染後如釋重負,認為產生抗體後就可「免疫」;但英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三份二的Omicron確診個案屬於二次感染!
青春雙歧激活普拉梭菌 有助擊退長新冠後遺症
新型病毒確診患者越來越多,患者由確診至「轉陰」一般需時約 1-2星期;但其後出現的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卻可持續半年至一年!繼中大早前研究發現,73% 康復者在半年內仍受後遺症困擾,香港理工大學最新研究亦顯示,43%人的後遺症長達一年,更影響日常生活,當中女性佔五成。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要因素。
76%人仍有後遺症 補充腸道好菌加速痊癒
第五波疫情持續擴散,專家估計第五波疫情感染人數高達450萬至500萬人,預料單日確診數字最快至5月底才回落至千宗水平。然而,患者檢測結果即使已從陽性轉回陰性,可能仍需面對俗稱「長新冠」的後遺症。據中大醫學院研究顯示,約76%人於半年內出現後遺症。目前,多個國家已展開長新冠的研究。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持續咳嗽、關節疼痛、肌肉疼痛、頭痛、嗅覺與味覺失靈,以及心臟、肺、腎臟和腸道損害。
一半患者確診已晚期 低纖飲食 大腸癌風險增65%
3月是世界腸癌關注月,大腸癌作為本港第二大癌症殺手,在過去十年間,大腸癌的新增個案急升了27%,於2019年的新增大腸癌個案中,當中一半(50%)被確診時已屬「晚期」。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因大腸癌死亡共有2,287宗,佔全年所有癌症死亡個案的15.4%。
新型病毒攻擊腸道 患者腹瀉症狀激增
新型病毒對人體的影響,不單止影響呼吸系統和氣道,還會影響腸胃道系統,出現腹痛、噁心、嘔吐或腹瀉症狀,這些症狀有時更早過發燒和呼吸系統疾病出現。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流行病學家Tim Spector教授在新型病毒研究中收集的數百萬份每日健康數據,發現從去年12月中至今年 1月期間,新型病毒患者出現與腸胃相關病徵(例如:腹瀉、胃痛、噁心、食慾不振)的報告急劇上升。
G-NiiB獨家中大SIM01配方 新型病毒患者加速痊癒
G-NiiB「免疫+」獨家採用香港中文大學研發的「微生態免疫力配方」(SIM01),配方經臨床驗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有助新型病毒病人更有效產生抗體、減低病毒含量及發炎指數,以及促進康復。該研究最近已獲認可,正式於國際醫學期刊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上發表。
腸壁破裂變腸漏 惡菌引發多種頑疾
消化不良、腹脹腹痛、肚瀉、便秘,甚至腸道發炎等,都是都市人常見的腸胃病,但假如長期依賴消炎藥、抗生素、胃藥、瀉藥或止瀉藥以紓緩症狀,隨時適得其反,破壞腸道防護壁的黏膜細胞,令細菌、毒素以及未消化的食物分子便有機可乘,滲進淋巴液、血液及其他器官,影響免疫系統,引起免疫發炎反應,促成慢性炎症、特別是自身免疫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乳糜瀉(Celiac Disease)、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炎症性腸病(IBD)、腸易激(IBS)等,由於病菌得以破壞腸道細胞的DNA而進入血管,更有演變為大腸癌的風險。
缺青春雙歧桿菌 新型病毒患者可致長新冠後遺症
新型變種病毒Omicron逐漸取代Delta肆虐全球,然而尚未找到「對策」,專家已再度發現Omicron的亞型變種BA.2。雖然Omicron 病毒據報相對溫和,但感染新型病毒後出現的後遺症(稱為「長新冠」)如疲倦、記憶力差、失眠、脫髮、焦慮等徵狀仍然不容忽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患者入院時的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可能影響其康復後會否出現「長新冠」的後遺症。
研究: 青春雙歧桿菌可改善便秘
腸道健康與飲食生活習慣密不可分,而年輕人及上班族食無定時,多肉少菜與速食的習慣,導致經常腹瀉和便秘等腸道問題。研究指出,雙歧桿菌家族中的「青春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的獨特菌株,可改善便秘、抑制致病菌起着重要作用。
長期便秘肚脹 一條大腸可容納多少宿便?
便秘是最普遍的腸胃問題之一,持續受便秘困擾的人士,往往三五天都未能排便,腹部都隆起來。究竟一條大腸可容納多少大便(宿便)呢?一個人便秘多久,會有生命危險呢?便秘又反映了腸道出現什麼問題呢?
腸道微生態失衡主要症狀
腸道主宰着人體70% 的免疫力,但一直以來被人忽略其對健康的重要性。當體內好菌減少而壞菌增加,腸道微生態便失去平衡,身體便會出現不同症狀響起警號,主要包括:
胃酸倒流患者 微生態失衡壞菌多
腸胃不適如胃痛、胃氣脹是常見都市病,但如果用餐後頻頻出現「心口頂住」、胃部灼熱如「火燒心」的感覺,可能已經響起「胃食道逆流」(簡稱GERD,俗稱胃酸倒流)的警號。「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影響食道和胃十二指腸。美國近年有研究指出,在長期胃酸倒流的高酸性環境下,更可能會導致食道微生物失衡,誘發更多胃腸道疾病。嚴重的胃酸倒流患者,因食道長期發炎,刺激黏膜因細胞,容易誘發巴雷斯特食道症(BE)。值得警惕的是,超過一半的食道腺癌(EAC)由此症演變而成。最新一項研究更檢視了益生菌在減輕成年人胃食道逆流症狀頻率和嚴重程度方面的功效,總結出益生菌(例如乳桿菌屬及雙歧桿菌屬)有助減少反胃、改善胃酸倒流和火燒心的感覺。
平衡腸道細菌 有助改善失眠
睡眠佔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但這三分之一的時間,並非人人都能真正享受到。香港中文大學去年一項調查指出,本港近七成受訪市民都曾出現失眠情況,受訪者認為失眠與工作及學業壓力、健康問題及疫情困擾有關。研究指出,腸道細菌有助腦部製造重要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可能有助正常睡眠模式。腸道菌群一旦失衡,改變了腸道的代謝,可影響腦部功能,如睡眠模式等生理過程。
瘜肉易復發,大腸幾耐驗一次?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然而大部份的大腸癌由小瘜肉演變而成,只要及早發現並切除瘜肉,可有效預防或根治大腸癌。不過,假如切除癌前病變的腺瘤性瘜肉不夠徹底,殘留的腫瘤組織可能會發展為惡性腫瘤(即癌症)。有研究發現,在大腸鏡後3年內罹患大腸癌(又稱「間期癌」),有19% -27% 會發生於先前瘜肉切除手術的結腸部位。即使徹底切除了瘜肉,環境或遺傳因素不變,也有復發的風險。不同種類的瘜肉,風險亦大有分別,究竟需要相隔多久再複查,才算「穩陣」?
【全球首次發現】自閉症兒童腸道4大異常特徵
認知、行為和情緒,過去一直被視為大腦的功能和受其影響,但原來腸道微生態在這三方面擔當着舉足輕重的角色。「你快樂嗎?」很多人以為,快樂的感覺全由大腦(血清素)主宰,其實血清素在大腦的含量僅佔2%,超過90%的血清素是由腸道微生物組製造。令人驚訝的是,屬於腦部發展障礙的自閉症(患者在社交溝通、語言及行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竟然與腸道微生態有非常密切關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全球首次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態出現發展遲緩等四大異常特徵。
院長醫生周記(154)胃藥治不好的胃痛(下)
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胃痛的原因不外乎是胃酸過多、胃炎、胃氣脹、胃抽筋等。近年研究卻發現以上的傳統智慧原來沒有確實的醫學根據。例如胃痛跟胃酸多少並無關係,又例如很多所謂「胃炎」個案其實真正的問題與胃炎無關。
平衡腸道微生態 紓緩腸胃病症狀
都市人工作忙碌、生活緊張,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例如肚痛、腹瀉或便秘等,但假如情況持續未有改善,則可能是其他問題所致。其中,腸易激綜合症(簡稱「腸易激」或IBS)、腸胃炎與早期大腸癌都有部份相似症狀,經常令人混淆,但其實成因及影響各有不同,而腸道微生態失衡(dysbiosis)與腸胃炎、腸易激及大腸癌亦有密切關係。
院長醫生周記(153)胃藥治不好的胃痛(上)
「陳教授,我已經照了多次胃鏡,醫生只說有些胃炎。就連大腸鏡和電腦掃描也找不出原因。嘗試了多種胃藥,包括降胃酸、化胃氣、止腸痛等,但都完全沒有作用。」
院長醫生周記(138)好醜命生成?
「為什麼我的大便隱血測試是陰性,但竟然有這麼大的瘜肉?」
病毒變種再變種 患者腸道缺免疫力益菌
新型病毒突襲全球,多國先後實施封鎖及防疫措施,令疫情一度緩和,可惜,病毒不停變種, 3月起印度爆發的Delta變種病毒,已在最少17個國家蔓延,最近更已變種為「Delta + 」。另一邊廂,越南也檢測出新的疑似印度與英國變種的混合體的變種病毒,新變毒病毒更具傳染力及更危險。病毒的原因至今雖然未明,但患者常見的腸胃問題症狀,揭示了腸道微生態失衡情況,與疫情有密切關係。通過提升個人的免疫力,則有望抵禦病毒入侵,紓緩疫情。
M3CRC微生物測大腸癌 全球首創 更新更準
結直腸癌(俗稱大腸癌)是香港頭號癌症,但假如擔心自己患上大腸癌,難道要頻頻照大腸鏡,才能釋除疑慮?研究指出,大部份大腸癌都是由小瘜肉演變而成,及早發現大腸瘜肉,對預防大腸癌及改善存活率有莫大的幫助。但小瘜肉並無癥狀不易察覺,因此需要特別的檢測技術才能偵測到。G-NiiB全球首創嶄新技術M3CRC,是市面上唯一可偵測小瘜肉的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而其偵測大腸癌的靈敏度更高達 94%,相當於結腸鏡檢查(大腸鏡)。
小瘜肉變大腸癌 這6類人最高風險
大腸癌是本港癌症第二大殺手,成因尚未明確,但研究表明,由於大部份大腸癌都是由小瘜肉演變而成,從源頭堵截是預防大腸癌的最佳時機。如能在早期發現腺瘤性瘜肉並接受治療,甚至能夠根治大腸癌。
自閉症兒童 腸胃病風險高兩倍
大腦與腸道看似並不相干,但其實它們有複雜的交互作用。愈來愈多醫學文獻估計,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的其中一個病因與腸胃有關。由於腸道微生物、腸胃、大腦之間的互動,足以影響丘腦-垂體-腎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對壓力的反應,導致自閉症患者出現腸胃疾病的症狀。香港中文大學去年發表了一份在本港進行的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胃病症狀風險高2倍。
自閉症兒童腸道 益菌少 惡菌多
今天(4月2日)是「世界自閉症關注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聯合國訂立關注日的目的,以關注及幫助自閉症兒童及成人患者的重要性。 本港患有自閉症的中小學童亦有增加趨升,雖然自閉症的成因被普遍認為與遺傳有關,但中大醫學院早前一項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腸道比一般兒童多出5至6種「惡菌」和少了3至4種「益菌」,認為如果能盡早發現腸道菌群不平衡,可望預防和治療自閉症。
平衡腸道微生態 有助紓緩腸躁症
有壓力就肚瀉?一緊張就肚痛?腸道是人體重要器官之一,不少都市人亦受腸胃病問題困擾,影響日常生活。假如你經常出現肚痛、腹瀉和便秘的徵症,又沒有其他疾病,可能與「腸躁症」有關。患者的生活質素、學業或工作表現,甚至社交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新型病毒患者 腸道壞菌多
新型病毒仍然肆虐,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新型病毒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患者腸道中的「壞菌」比「好菌」多,令新型病毒更易在腸道繁殖,研究更指出,好菌比例愈少,患者的病情愈嚴重。
濕疹點解極難醫好?原來腸道出問題
濕疹以往被視為純粹皮膚問題,但近年的研究指出,濕疹患者或是皮膚發炎(例如牛皮癬)患者,其中一個原因是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失衡。英國《科學報告》一項重要研究(見註)指出,濕疹患者的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較低(較少不同品種的微生物),即表示出現失衡狀況。
腸道是「第二大腦」 腸道微生態失衡5大疾病
過去人們都以為大腦和腸道擔當着截不同的功能,兩者風馬牛不相及, 但近年不少科學家發現,腸道細菌與人類的行為、情緒關係密不可分,腸道甚至被視為人體「第二個大腦」。 當腸道微生態失衡時,人體免疫力下降,便會產生炎症誘發不同疾病,如糖尿病、肥胖、濕疹、自閉症、抑鬱症等。
【抗疫飲食攻略】 4類天然食物保護腸道
「腸道微生態」的健康概念近期流行起來,糾正很多人以為益生菌越多越好的想法,指出益生菌的組合比益生菌數量更重要的觀念。腸道微生態的平衡與否,也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因為在現代流行的西方飲食中,如漢堡包、薄餅、熱狗、甜品,都含有乳化劑、糖份、紅肉脂肪等,這些成份可破壞原先的腸道微生態以致失衡(Dysbiosis),令腸道經常容易發炎,減低阻擋外來病毒入侵;相反,蔬菜類、穀物類、豆類含纖維、低聚醣、礦物質和維生素,對腸道有益。 腸道微生態需要時間去建立和修補,才能達到平衡狀態。假如一邊服用腸道健康產品,一邊大量進食一些會破壞腸道微生態的食物,則事倍功半。以下對腸道有益的食物, 你又是否經常進食?
各大傳媒報道
中大調查指四成港人腸道微生態出現失衡, 中大研發「微生態免疫力配方」助新冠病毒患者康復
院長醫生周記(118)誰主命運?
過去二十多年,有關人類基因的科研帶來醫學上很多突破。可是基因是父母遺傳給我們的,而改造基因所涉及的法律及道德問題亦非常復雜,這也是人類基因科研的重大挑戰。要改變命運,我相信要從認識腸道微生態開始。因為人體细胞只佔全身體細胞總和的十分之一,而人體基因更是寄居於我們身體的細菌基因的百分之一,所以我相信腸道微生態才是人類身體的真正主人。
院長醫生周記(108)如何改善你的免疫力?
「新冠病毒不會消失,疫症將會長期陪伴着我們,我們要學習與病毒共存……」差不多每天都會聽到這些令人苦惱的論點。我們真的沒有什麼可以做嗎?
益生菌與 COVID-19: 你要識揀!
自從肺炎爆發,大量抗疫的產品不斷推出市場。而當藥物短缺﹑床位爆滿﹑疫苗遲遲未出現,人們更會尋找預防肺炎的方法,例如是保健食物﹑益生菌等等。我們都知道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或強化腸道微生物群有助對抗外來病毒和細菌,但同時市面上益生菌的產品多不勝數,有甚麼可以讓我們從新冠肺炎患者或康復者中學習,從而更懂得去選擇益生菌產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