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多年來高踞本港三大癌症殺手之一,最新公佈2020年新症共有5,087宗,其新增率及死亡率在過去10年間明顯持續攀升。可惜目前沿用已久的 #大便隱血測試 及 #大腸鏡 檢查方法,各有局限及風險。
- 想驗腸癌但唔想入院?
- 想輕鬆方便又驗得準?
- 唔駛事先戒口兼洗腸?
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透過定期檢查來預防的癌症,越早發現並及早治療,生存率^1越高。(^1 指從確診起計5年的生存率)
- 小瘜肉階段的生存率:100%
- 第1期的生存率:95.7%
- 第2期的生存率:87.3%
- 第3期的生存率:68.7%
- 第4期的生存率:9.3%
M3CRC全球最新非入侵性大腸癌檢測技術,由G-NiiB科學家團隊研發,突破以往驗腸癌的種種局限,從源頭小瘜肉堵截大腸癌。
G-NiiB是 #香港中文大學 衍生的生物科技公司,由全球知名臨床醫生教授科學家創立,團隊成員早於15年前進行大腸癌研究、篩查及健康風險評估的技術。早在2008年,現任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與團隊,率先成立「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推動全港性大腸癌篩查計劃,為近8,000名無病徵人士提供大腸癌篩查,結果成功揪出大腸癌隱形患者;超過1,500名無病徵的市民,證實患有癌症或前期癌症病變,因而把握到及早治療的機會。
「大腸癌篩查計劃」從08年起推出首3年間,已共有約35,000多名市民登記,反映大腸癌篩查的需求殷切,並證明為無病徵人士進行篩查,能有效發現前期癌症病變,是間接促成本港2014年政府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先驅。
G-NiiB全球首創嶄新技術M3CRC,由香港中文大學腸道微生態科研團隊研發,利用獨有的亞洲人宏基因大數據,鑑別出一種嶄新的微生物標誌物M3,能有效作出非入侵性大腸癌及腺瘤性瘜肉(即大腸癌的前身)的檢測。透過分析糞便樣本中的 #細菌基因(M3),及可反映腸道是否出血的「血紅蛋白水平」,便可得知患大腸癌或瘜肉(及復發)的風險,連小於 5毫米的瘜肉都驗到。
G-NiiB® M3CRC的特色:
- 透過檢驗糞便樣本內的細菌組合,可偵測大腸癌及瘜肉的風險
- 偵測大腸癌的靈敏度高達94%,相當於結腸鏡(大腸鏡)檢查
- 與其他非入侵性檢測相比,更能偵測到大腸小瘜肉
- 可作一線篩查,而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的風險
- 除風險評估外,報告還會提供飲食建議,有助改善腸道健康
- 技術已在香港、美國、歐洲、中國、台灣申請專利,精進微生物科技獲香港中文大學獨家授權使用
相關資料:
中大發現本港三成無病徵的市民被確診有大腸癌前期腫瘤
https://www.med.cuhk.edu.hk/tc/press-releases/cuhk-discovers-up-to-30-of-asymptomatic-subjects-in-hong-kong-suffered-from-pre-cancerous-bowel-tumors
中大歡迎政府資助大腸癌篩查 全港性大腸癌篩查計劃結果顯示約一成半參加者有癌症或癌前病變
https://www.med.cuhk.edu.hk/tc/press-releases/cuhk-welcomes-governments-proposal-on-bowel-cancer-screening-territory-wide-bowel-cancer-screening-programme-shows-14-of-participants-diagnosed-with-bowel-cancer-or-pre-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