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大腸癌患者新增數字不斷上升,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公佈新症有5,634宗,比肺癌多7.3%。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大腸癌,而主要的病發年齡約 60歲,瘜肉出現的高峰期為50歲。因此,50歲起便建議接受定期的大腸鏡檢查。此外,約有一成大腸癌個案為遺傳性,如有一位或多位直繫家屬成員曾患大腸癌,更建議於40歲起接受基因測試及大腸鏡檢查。
傳統的大腸鏡(Colonoscopy)、大便隱血測試(FIT),以及最新的醫學科研技術M3CRC 細菌基因檢測方法,針對個人腸道不同情況和輕重緩急的需要,各有優點。哪一種檢查方法最適合自己呢?
適合對象 |
建議檢查方法 |
解說 |
適合任何年齡人士
年齡少於 50歲 ;或年齡大於 50歲,但1)沒有大腸癌家族病歷;2)沒有明顯的大腸癌癥兆
不希望在做檢測前戒口或灌水洗腸
不希望承受任何潛在手術風險 |
M3CRC |
M3CRC 細菌基因可作為監察大腸健康的檢查,檢查結果分析個人的腸道微生態狀況,評估患上大腸癌及瘜肉的風險,並提供膳食建議。
M3CRC 細菌基因市面上唯一可偵測小瘜肉的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M3CRC 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的靈敏度更高達 94%,相當於大腸鏡檢查。 |
適合出現大便出血的人士
大便有血絲,並出現部份大腸癌癥兆,如: 1)體重驟跌 2)大便習慣改變 |
大便隱血測試
|
如患有大腸瘜肉、腫瘤或發炎等異常現象,都可能會有滲血的情況,並混雜在大便內被排出。大便隱血測試,能檢測大便內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便可初步了解大腸有否異常出血(陽性反應),能減低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不過,大便隱血測試未能有效偵測小瘜肉(靈敏度僅7.6%),也可能無法檢測到沒有出血的腫瘤。 |
適合大腸癌中高風險人士
曾接受M3基因檢測,大腸癌風險評估報告屬中或高險人士
年齡大於50歲,從未接受大腸鏡檢查;
年齡大於40歲,有超過一位直繫親屬曾患大腸癌 |
大腸鏡 |
大腸鏡屬於入侵性檢查,有潛在風險(例如:刺穿腸道、嚴重出血和切除瘜肉所引起的併發症)。進行大腸鏡前2天起需要戒口,並於檢查前一晚禁食固體食物,及飲用瀉腸劑灌洗腸道,屬於高規格的檢查。但透過大腸鏡,可清楚了解腸道內情況,如發現瘜肉時亦可一併切除及取樣本作進一步化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