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也偏食 你的飲食習慣 養活什麼菌?

2022年8月1日

不少人也有這樣的經驗:無緣無故突然很想吃某種食物:朱古力、炸雞、牛扒、沙律,甚至喝酒等。這種突然出現的念頭,原來也可能跟腸道細菌有關 —— 腸道中有一群喜歡吃這種食物的細菌,透過腸道完整的腸神經系統(ENS)告訴大腦作出這樣的選擇。

腸道菌可以通過人的神經系統來操控飲食行為。腸道被視為人體「第二大腦」,不僅將食物轉化為能量,還構成整個神經網絡和細菌的生態系統,與大腦進行訊息傳遞。位於腸道內壁的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擁有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經由微生物組-腸-腦軸(microbiome-gut-brain axis)與大腦互相溝通,對行為產生顯著影響。

細菌的糧食其實是來自腸道中未完全被消化或無法消化的部份,然而不同類型的細菌都有「偏食」的習慣,例如:擬桿菌屬(Bacteroides)喜歡脂肪,故此以肉類(蛋白質)為主要飲食習慣的人,腸道中主要的細菌多是擬桿菌屬;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偏好碳水化合物,故此飲食中含有大量穀物(碳水化合物)的人,他們的腸道有較多的普雷沃氏菌屬;而兩歧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愛吃纖維,故此多吃蔬果的人的腸道會有較多此類細菌。

至於與大腸癌息息相關的惡菌——具核梭桿菌屬(F. nucleatum),原來也與飲酒習慣有關。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具核梭桿菌屬的數量與飲酒量呈正比。研究員在喉鱗狀細胞癌(LSCC)(喉癌)患者中,發現有較高含量的具核梭桿菌屬。有飲酒史以及酗酒習慣的人士,其具核梭桿菌屬數量均高於沒有飲酒史或酗酒的患者;而飲酒量也與具核梭桿菌屬量,彼此明顯呈正比關係,換言之,飲酒越多,具核梭桿菌量也越多;而具核梭桿菌量越多的患者,反映其飲酒量也越多。

具核梭桿菌是腸道三大惡菌之一,中大早前一項重大創新研究發現,此菌與另外兩種惡菌:Lachnoclostridium sp. 中的m3及梭狀芽胞桿菌屬(Ch)合稱「M3」,大量充斥於腺瘤性瘜肉中(即有機會演變成大腸癌)。透過檢測腸道中的M3惡菌量,可預測患大腸癌或瘜肉復發的風險。

M3CRC是市面上唯一可偵測小瘜肉的 #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打破傳統大腸檢查技術的種種局限,鑑別出一種嶄新的微生物標誌物M3,能有效檢測大腸癌及腺瘤性瘜肉,靈敏度高達 94%,連瘜肉復發的風險都可以預測到。

 

#M3CRC 風險評估 #報告內容

  • 腺瘤瘜肉風險指數(4級別:低、中、中至高、高)
  • 大腸癌風險指數(4級別:低、中、中等至高,高)
  • 大腸腺瘤瘜肉復發風險指數(2級別:低、高)
  • 醫生意見
  • 個人飲食建議

 

【G-NiiB® M3CRC的特色】

  • 透過檢驗糞便樣本內的細菌組合,可偵測大腸癌、腺瘤性致癌瘜肉及瘜肉復發的風險
  • 偵測大腸癌的靈敏度高達94%,相當於結腸鏡(大腸鏡)檢查
  • 與其他非入侵性檢測相比,更能偵測到大腸小瘜肉
  • 可作一線篩查,而減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檢查(如大腸鏡)的風險
  • 技術已在香港、美國、歐洲、中國、台灣申請專利,精進微生物科技獲 #香港中文大學 獨家授權使用

 

相關醫學研究:

Hsueh, C. Y., Huang, Q., Gong, H., Shen, Y., Sun, J., Lau, H. C., Zhang, D., Tang, D., Wu, C., Guo, Y., Huang, H., Cao, P., Tao, L., Zhang, M., & Zhou, L. (2022). A positive feed-forward loop between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and ethanol metabolism reprogramming drives laryngeal cance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iScience25(2), 103829.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2.103829

Alcock, J., Maley, C. C., & Aktipis, C. A. (2014). Is eating behavior manipulated by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Evolutionary pressure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BioEssays : news and reviews in molecular,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36(10), 940–949. https://doi.org/10.1002/bies.2014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