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期間,不少賀年糕點美食如蘿蔔糕、芋頭糕、椰汁年糕、煎堆、笑口棗等,令人難以抗拒。但熱量、脂肪及糖份含量高,不知不覺間汲取過多脂肪,在身體不同部位形成「bye-bye 肉」、「士啤呔」令身材走樣。脂肪還可能在肝臟過度積聚,在外觀上雖未必呈現,卻可能阻礙肝臟解毒功能。最近有專科醫生透露,最年輕患者竟只得6歲;而在其約 80位6歲至 16歲的青少年病人中,高達20%人有肝臟脂肪過多情況。
瘦人發病率高達兩成
肝臟脂肪過多是指脂肪的重量佔肝臟超過5%。以往多在中老年開始浮現。社區研究則指出,本港70歲人士,半數人有肝臟脂肪積聚問題。根據中大肝臟護理中心數據,本港約有四份一人口(27%)肝臟脂肪過多,而本身如有代謝減慢、三高等問題,則更容易中招。可是,肝脂積聚並非肥伴人士專利,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研究發現,瘦人的發病率也高達兩成。
肝臟脂肪過多是由眾多因素促成,除了環境因素(如飲食壞習慣、缺乏運動、抗生素使用)、遺傳基因、代謝(三高)等因素外,腸道微生態失衡 (gut microbiome dysbiosis)與肝脂積聚的發展也有密切關係。腸道中不同種類的細菌以不同方式代謝營養物質,觸發不同的途徑導致脂肪在肝臟內堆積,引起炎性反應,從而加速損害肝臟。
飲食壞習慣形成腸道微生態失衡
不良的飲食習慣(如經常進食富飽和脂肪、紅肉和果糖)會改變腸道群菌的組成。尤其肥伴,多份醫學研究證實肥伴可改變腸道群菌,形成腸道微生態失衡。當腸道微生態恢復平衡,減少毒素在腸道積累,可促進新陳代謝,減低肝臟負荷,也有助病人體重減輕及保持健康。尤其雙歧桿菌改善腸道細胞微環境,促進腸上皮細胞的生長和存活,並通過調節免疫系統和宿主防禦來抑制致病菌。
G-NiiB免疫+(SIM01)微生態免疫力配方,包含了嚴格挑選的「3+3」最佳比例的天然活益菌和益生元,主要成份包括 3種嚴格挑選的雙歧桿菌,其中有最矜貴的青春雙歧桿菌,具三大免疫作用:
- 修復腸道黏膜,阻擋病源
- 增加抗體抵擋病毒
- 增加免疫細胞
醫學專家研究發現,青春雙歧桿菌通過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等抗菌物質,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修復受損的 #腸道黏膜,並與腸黏膜相互作用形成生物學屏障,阻止病原菌的入侵,抑制病原菌繁殖及物質對腸黏膜的破壞,維持腸道正常菌群平衡,保護人體免受病原菌侵害。青春雙歧桿菌能刺激腸道免疫系統,提高人體對自身疾病的治癒能力。
相關研究資料:
Ruuskanen, M. O., Åberg, F., Männistö, V., Havulinna, A. S., Méric, G., Liu, Y., Loomba, R., Vázquez-Baeza, Y., Tripathi, A., Valsta, L. M., Inouye, M., Jousilahti, P., Salomaa, V., Jain, M., Knight, R., Lahti, L., & Niiranen, T. J. (2021). Gut microbes, 13(1), 1–22. https://doi.org/10.1080/19490976.2021.1888673
Sekirov, I., Russell, S. L., Antunes, L. C., & Finlay, B. B. (2010). Gut microbiota in health and disease. Physiological reviews, 90(3), 859–904. https://doi.org/10.1152/physrev.00045.2009
中大研究:https://www.med.cuhk.edu.hk/tc/press-releases/cuhk-reveals-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afflicts-even-the-non-ob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