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是與親人或朋友慶祝聯歡的大日子,除了西式傳統的火雞聖誕大餐,最近天氣轉涼,不少人更索性留家打邊爐或燒烤作為Party food。美食當前,可惜卻是某些人的飲食禁忌,尤其關節痛、腸胃不適、皮膚易敏人士要格外留意。
關節痛人士:
關節痛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炎,其形成是由於攝取高嘌呤(purine)成份的食物(或體內自行合成),所分解出來的尿酸水平過高,未能完全溶解於血液,繼而形成結晶體,並積聚在關節、皮膚或腎臟,引致發炎和疼痛。
打邊爐的湯底和配料,例如肥牛、海鮮等嘌呤含量高,經常食用會容易高尿酸,引發急性關節炎。
避免進食高嘌呤食物:
酒精:尤其是啤酒及烈酒
動物內臟:心、肝、腎(豬腰)、肺、胰臟(豬橫脷)、潤腸、鵝肝醬
海產:貝殻類(帶子、蠔、青口)、沙甸魚、魚卵、龍蝦、蟹
肉類:紅肉(每天不宜超過 4両)
蔬菜:乾豆類、冬菇、椰菜花、波菜、鮮露筍、豆腐
飲品:老火湯、豬肉湯、濃肉湯、濃肉汁、雞精
腸胃不適者:
腸胃不適,胃酸倒流是都市人普遍的腸胃問題,部份人較容易胃痛、胃氣脹、消化不良、便秘、肚瀉,這些都與腸道微生態失衡、生活壓力有密切關係。平衡腸道微生態,有助改善腸道環境,增強抵抗力,改善睡眠質素。
腸道健康與飲食習慣相輔相成,聖誕大餐以肉類為主食,紅肉以及其他高脂、高糖份的食物容易助長惡菌生長,而加工肉類製品及甜品都含有乳化劑、代糖等,這些成份可破壞原先的腸道微生態以致失衡(Dysbiosis),令腸道經常容易發炎,減低阻擋外來病毒入侵。
經常胃痛、胃酸分泌過多人士,宜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如大蒜、生洋蔥、辣椒和胡椒,容易刺激胃黏膜及分泌過多胃酸,造成胃痛。洋蔥雖然有益,但生吃可能會引起脹氣、胃痛等問題;豆類含纖維、低聚醣、礦物質和維生素,對腸道有益;但部份人進食豆類則會胃痛,這是因為其含低聚糖(Oligosaccharide),不易於消化,加上嘌呤的成分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建議胃不好的人不要食用。
此外,番茄含茄紅素,有抗氧化及保護心血管,但其酸性高,可能會刺激胃產生更多的胃酸。若吃太多番茄,包括攝入過多番茄醬,或會導致胃灼熱等症狀。
對於有胃氣脹人士,避免進食過量的西蘭花及椰菜花。因西蘭花與椰菜花含豐富可溶性膳食纖維,但由於較難消化,當食物被腸胃中被細菌分解時會產生氣體,容易引致胃氣脹,也亦可能引致胃痛。
避免進食傷腸胃食物:
肉類:紅肉、加工肉類製品
海產:蟹
蔬菜:蕃茄、椰菜、豆類、苦瓜
香料:蒜、生洋蔥、辣椒、胡椒
水果:杮、西瓜
皮膚易敏者
濕敏或皮膚易敏人士,與腸道微生態失衡有密切關係。濕敏其實是發炎的一種,當身體免疫力系統出現毛病,便會產生抗體,令免疫系統敵我不分,自我攻擊皮膚的皮層。腸道微生物群幫助調節新陳代謝和免疫反應,研究指出,濕敏人士的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較低(較少不同品種的微生物)。當腸道微生態失衡時,防禦病毒能力下降,外來的致敏原(如 麩質、蛋白質等)便會入侵,觸發發炎,長遠會引發皮膚濕敏等問題。
食物中的蛋白質如蛋、海產、奶類、牛肉、花生等等, 都是濕敏可能的成因。常見的症狀包括:皮膚痕癢、乾燥、紅腫、有水泡、脫屑、患處皮膚變厚變粗,而其他敏感的情況則包括鼻敏感和哮喘。
避免進食致敏原食物:
肉類:紅肉、鵝、鴨
蔬菜:菇菌類、茄子、韭菜
海產:蝦蟹、貝類、雞蛋
香料:薑、辣椒、蒜頭
飲品:酒精、奶類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