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3種大腸瘜肉 邊種易變癌?

2022年8月26日

大腸癌是全球以至本港也是第二大癌症殺手,根據早前美國大型研究顯示,亞洲人出現晚期癌前病變的比率比白人高;而大部份的結直腸癌源於瘜肉演變而成,然而,早期小瘜肉一般都沒有症狀。若瘜肉直徑生長至1厘米以上,已經有可能癌變。不過,其實腸道中的瘜肉大致可分為3類:

  1. 發炎型瘜肉
  2. 增生型瘜肉
  3. 腺瘤型瘜肉

 

什麼是瘜肉?

「瘜肉」是指有些非正常的組織「僭建」在身體器官內膜上,有些瘜肉類型看起來似是凸起的「小粒」,另有些則呈絲狀。其實體內只要有黏膜的地方,就有可能長出瘜肉,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子宮內膜等。在腸胃道內膜中,胃瘜肉、大腸瘜肉、膽囊瘜肉最常見,當中的大腸瘜肉則最具威脅性,有可能演變成大腸癌。

 

發炎型瘜肉(Inflammatory Polyps)

發炎型息肉是大腸黏膜的非腫瘤性突起,由間質組織和上皮組織及發炎細胞組成,通常是由於發炎(例如潰瘍性腸炎、克隆氏症等)的黏膜潰瘍和再生所造成。發炎型瘜肉通常呈絲狀,體積不超過2厘米(cm),散佈在受影響的腸道中。但它並不會無限增生或形成腫瘤(tumor),一般認為癌變的可能性低。如沒有造成出血或阻塞,一般情況下毋須治療,但要治療造成發炎的潛在疾病。

 

增生型瘜肉(Hyperplastic Polyps)

增生性瘜肉是常見的種類,由正常細胞組成,通常在乙狀結腸、直腸部位出現。增生型瘜肉形狀較為平坦,體積不超過5毫米(mm),因為多數輕微凸起,並常與周邊黏膜同一顏色或略呈白色調,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非常低。在大腸內視鏡檢查到增生型息肉時,原則上毋須切除,但除非有出血或阻塞的症狀,或大於5毫米,或長於非常見位置,則會考慮切除。

 

腺瘤型瘜肉 (Adenomatous Polyps)

腺瘤型瘜肉則是有可能變成腺體癌 (Adenocarcinoma)的瘜肉,色澤偏紅,可分為管狀腺瘤(癌變率約14%)、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約30-42%)及混合兩者的管狀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約22%)。腺瘤越大,機會率越高(超過95%的大腸癌屬於腺體癌,因此一般人所指的大腸癌實為腺體癌)。若大腸鏡檢查時發現這種瘜肉時,原則上會直接切除。一般腺體癌的形成,多是經歷了頗長的演變。正常細胞變異成癌細胞的時間可長達十年或以上,其外觀由正常的粘膜變化成瘜肉,由瘜肉轉變為腸癌。

 

想知自己有沒有腺瘤型瘜肉?

G-NiiB M3CRC 大腸癌檢測技術,打破傳統大腸檢查技術的種種局限,全球首創透過檢測糞便的3種大腸頑疾惡菌的基因(M3)偵測大腸癌,靈敏度高達 94%,可媲美大腸鏡,更驗到小瘜肉及瘜肉復發的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前研究發現,在有機會演變成大腸癌的腺瘤性瘜肉中,發現這3種惡菌:m3、具核梭桿菌屬(Fn)及梭狀芽胞桿菌屬(Ch)。透過M3CRC非入侵性的檢測,安全可靠,檢查前毋須戒口或洗腸。

 

M3CRC非入侵性檢測:

https://shop.g-niib.com/products/m3crc-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