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现长新冠后遗症 2大因素可损脑部
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逾7.3万名11岁或以下儿童感染新型病毒,儿童在康复后出现影响脑部的「长新冠」后遗症,包括发现记忆力变差、认知能力衰退、失眠,甚至有个案出现精神问题,需要转介精神科医生跟进。长新冠后遗症引起医界与家长关注。
研究:孕妇炎症 可影响孩子学习能力
炎症是身体对感染、慢性压力或肥胖的正常反应,孕妇在怀孕期间(尤其在怀孕后期)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坏菌与病原菌增加,容易形成肠漏及产生全身炎症。美国近年一项研究指出,怀孕期间的发炎因子(IL-6)较高,孩子日后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功能较差。
人生首个1000天 肠道菌奠定成年免疫力基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人生第一个1,000天,原来主宰了儿童的健康,甚至奠定一生的免疫力基础。英国健康和社会关怀委员会一份报告指出,从母亲怀孕起至小孩2岁的首1,000天的关键时期,所做的一切,为儿童的健康和发展(身体、认知、社会和情感以及行为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确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原来主宰着人一生健康的免疫及肠道菌发展,也取决于人生最初的1000天(从受孕到两岁)。
人生3阶段 双歧杆菌随年龄减少
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免疫力、新陈代谢、营养方面有显著影响,一旦微生态失衡,恶菌占领肠道,大大增加患上不同疾病的风险。在庞大的肠道细菌群落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调节免疫力好菌,更被证明在肠道屏障中发挥守护作用。许多疾病与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少有关。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相比,患有乳糜泻、肥胖症、糖尿病、过敏性哮喘和皮炎的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水平都较低。双歧杆菌在婴儿肠道中虽然占主导地位,但菌量会随年纪增长而逐渐减少,这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服用药物有密切关系。
长新冠六大亚型 最易被忽略
第五波疫情已有数以百万计市民确诊,新变种病毒杀伤力仿似减弱,然而病毒所带来的「长新冠」后遗症却不可轻视。无论新型病毒重症康复者,还是轻症的康复者也可能出现长新冠症状。根据中大的研究发现,最常见的征状包括疲倦、记忆力差、脱发、入睡困难和焦虑,也可影响不同的身体系统。由于症状多达数十种,患者往往未意识到是新冠后遗症,因而延误治疗。
港个案急增:长新冠儿童患多系统发炎症
有确疹儿童在康复后也出现长新冠后遗症!医管局公布自3月初起,录得13宗确诊后康复的儿童(年龄介乎3至11岁),出现多系统发炎综合症(MIS-C),其中7人更需要入深切治疗部(ICU)留医。全部患者本身都没有长期病患,大约在康复2至5周出现MIS-C征状,包括持续发烧(3天以上)、颈淋巴腺肿大、结膜炎、嘴唇爆裂发红、皮肤出现红疹等。
65岁男患长新冠 17种病征持续7个月
65岁的林先生本身患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肥胖,于2020年11月确诊新型病毒,留医25天后康复出院,但出院后7个月以来均受「长新冠」困扰,出现多达17种不同的病征,包括:失眠、视力模糊、集中力差;体力亦大不如前,上斜经常喘气、有胃酸倒流、关节痛、经常疲倦等。
免疫+SIM01配方 可防长新冠后遗症
G-NiiB免疫+微生态免疫力配方,独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SIM01微生态配方,不但可促进新冠患者康复期,最新临床研究更显示有效预防「长新冠」后遗症,90% 新冠患者服用SIM01配方一个月,一年内均没有出现任何长新冠症状。研究结果已于权威医学期刊《Gut》发表。
研究:双歧杆菌有助纾缓DSE压力病
曾被考生形容为「生死大事」的中学文凭试(DSE),将于4月22日开考。面对DSE日渐迫近,很多同学承受巨大压力,甚至出现焦虑不安、失眠、疲倦、渴睡等状况。研究指出,双歧杆菌可减轻急性压力对人的影响。平衡肠道微生态,有助脑部制造血清素、多巴胺等物质,可促进睡眠、放松心情。充足的睡眠有助巩固记忆力,提升学习能力。
青春雙歧桿菌 養活2大抗疫菌
双歧杆菌、普拉梭菌及真杆菌,是对提升免疫力非常重要的好菌,但只有双歧杆菌起到关键作用。因只有双歧杆菌属于食用级别,可直接服用;而双歧杆菌之王「青春双歧杆菌」,不但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疫苗成效,更能够「养活」其余两种好菌,起到肠道防御作用。
青春双歧激活普拉梭菌 有助击退长新冠后遗症
新型病毒确诊患者越来越多,患者由确诊至「转阴」一般需时约 1-2星期;但其后出现的长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却可持续半年至一年!继中大早前研究发现,73% 康复者在半年内仍受后遗症困扰,香港理工大学最新研究亦显示,43%人的后遗症长达一年,更影响日常生活,当中女性占五成。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长新冠」的主要因素。
新型病毒攻击肠道 患者腹泻症状激增
新型病毒对人体的影响,不单止影响呼吸系统和气道,还会影响肠胃道系统,出现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症状,这些症状有时更早过发烧和呼吸系统疾病出现。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流行病学家Tim Spector教授在新型病毒研究中收集的数百万份每日健康数据,发现从去年12月中至今年 1月期间,新型病毒患者出现与肠胃相关病征(例如:腹泻、胃痛、恶心、食欲不振)的报告急剧上升。
G-NiiB独家中大SIM01配方 新型病毒患者加速康复
G-NiiB「免疫+」独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微生态免疫力配方」(SIM01),配方经临床验证,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有助新型病毒病人更有效产生抗体、减低病毒含量及发炎指数,以及促进康复。该研究最近已获认可,正式于国际医学期刊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上发表。
肠壁破裂变肠漏 恶菌引发多种顽疾
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肚泻、便秘,甚至肠道发炎等,都是都市人常见的肠胃病,但假如长期依赖消炎药、抗生素、胃药、泻药或止泻药以纾缓症状,随时适得其反,破坏肠道防护壁的黏膜细胞,令细菌、毒素以及未消化的食物分子便有机可乘,渗进淋巴液、血液及其他器官,影响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发炎反应,促成慢性炎症、特别是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乳糜泻(Celiac Disease)、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IBS)等,由于病菌得以破坏肠道细胞的DNA而进入血管,更有演变为大肠癌的风险。
缺青春双歧杆菌 新型病毒患者可致长新冠后遗症
新型变种病毒Omicron逐渐取代Delta肆虐全球,然而尚未找到「对策」,专家已再度发现Omicron的亚型变种BA.2。虽然Omicron 病毒据报相对温和,但感染新型病毒后出现的后遗症(称为「长新冠」)如疲倦、记忆力差、失眠、脱发、焦虑等征状仍然不容忽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状况,可能影响其康复后会否出现「长新冠」的后遗症。
一图看清益生菌肠道变法: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
市场上的肠道健康产品形形色色,包括「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合生元」(Synbiotics)及「后生元」(Postbiotics),均声称对调整肠道或提升免疫力有功效。它们又是什么呢?
研究: 青春双歧杆菌可改善便秘
肠道健康与饮食生活习惯密不可分,而年轻人及上班族食无定时,多肉少菜与速食的习惯,导致经常腹泻和便秘等肠道问题。研究指出,双歧杆菌家族中的「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的独特菌株,可改善便秘、抑制致病菌起着重要作用。
G-NiiB 免疫+含青春双歧杆菌 珍贵活菌 全球罕有
肠道微生态主宰人体免疫力,对抗新冠肺炎,可影响疫苗成效及安全。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科研支持及研发的G-NiiB「免疫+」微生态免疫力配方,含有 3+3 最佳比例的天然活益菌,主要成份包括被视为最矜贵活菌「青春双歧杆菌」,有助调节抗体水平,增强免疫力。
最矜贵益菌 青春双歧杆菌 免疫力封王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在肠道定殖,增强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在数百种菌之中,人体相对缺乏、被公认为肠内最有益的菌群「双歧杆菌」更是健康指标,而当中的青春双歧杆菌,尤其在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和增加免疫细胞方面,表现优秀,难以被其他益生菌取代。
G-NiiB意大利微囊锁菌技术 锁住活菌直达肠道
益生菌产品含有数百万到数十亿活菌,用作益生菌的微生物,常见的有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等,不同菌种具有不同的功效。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卫(WHO)定义,益生菌必须符合「活菌」条件。因此,活菌的「包埋技术」尤其重要,不仅能提高菌种存活率,以发挥菌种的功效,还能做到常温存放,使用更方便。
补充益生菌 最紧要识锁菌
益生菌产品含有数百万到数十亿活菌,从生产制造、储存、运送、商店上架到食用后进入肠道,期间经历种种的存活挑战。益生菌出厂时含有数百亿活菌,但当到达肠道时,可能已被胃酸和胆汁消灭得所剩无几。有研究指出,部份益生菌的菌株存活率仅得10%-20%可直达肠道定殖。在一些纤维素涂层胶囊中,估计高达 96% 的益生菌在与胃酸接触时死亡。其实,益生菌的锁菌技术对益生菌的吸收和功效都有影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益生菌产品,包装形态大致可分为四类,各有优势及弱点:
【微生态冷G识|10项「黄金准则」,益生菌要食得Smart! 】
要选对益生菌,要记住十大「黄金准则」!立即去片了解更多!
养好肠道益菌3大因素
人体内有超过100万亿个微生物,占人体重量1-3%,我们一直与微生物保持着共生关系。在主宰人体免疫力70%的肠道中,肠道菌亦有数千种,包括好菌与坏。不过,要说到市面上大行其道的益生菌(Probiotics),其实是什么?
【#微生态冷G识|妳身体重要的另一半是?!】
肠道微生态失衡主要症状
肠道主宰着人体70% 的免疫力,但一直以来被人忽略其对健康的重要性。当体内好菌减少而坏菌增加,肠道微生态便失去平衡,身体便会出现不同症状响起警号,主要包括:
胃酸倒流患者 微生态失衡坏菌多
肠胃不适如胃痛、胃气胀是常见都市病,但如果用餐后频频出现「心口顶住」、胃部灼热如「火烧心」的感觉,可能已经响起「胃食道逆流」(简称GERD,俗称胃酸倒流)的警号。 「胃食道逆流」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影响食道和胃十二指肠。美国近年有研究指出,在长期胃酸倒流的高酸性环境下,更可能会导致食道微生物失衡,诱发更多胃肠道疾病。严重的胃酸倒流患者,因食道长期发炎,刺激黏膜因细胞,容易诱发巴雷斯特食道症(BE)。值得警惕的是,超过一半的食道腺癌(EAC)由此症演变而成。最新一项研究更检视了益生菌在减轻成年人胃食道逆流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方面的功效,总结出益生菌(例如乳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有助减少反胃、改善胃酸倒流和火烧心的感觉。
增加肠道益菌饮食法
人体肠胃道内有100万亿个微生物在生活着,这些肠道微生物好坏共存,形成肠道微生态。好菌可帮助消化、调节免疫力、防止感染及帮助制造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坏菌则可导致肠道发炎、腹泻、便秘、肥伴、湿疹、抑郁,甚至大肠癌等疾病。研究指出,饮食习惯对肠道健康有显著影响。但是,每个人的肠道状况也是独一无二的,究竟我们应该进食什么食物才适合呢?
平衡肠道细菌 有助改善失眠
睡眠占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但这三分之一的时间,并非人人都能真正享受到。香港中文大学去年一项调查指出,本港近七成受访市民都曾出现失眠情况,受访者认为失眠与工作及学业压力、健康问题及疫情困扰有关。研究指出,肠道细菌有助脑部制造重要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可能有助正常睡眠模式。肠道菌群一旦失衡,改变了肠道的代谢,可影响脑部功能,如睡眠模式等生理过程。
【全球首次发现】自闭症儿童肠道4大异常特征
认知、行为和情绪,过去一直被视为大脑的功能和受其影响,但原来肠道微生态在这三方面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你快乐吗?」很多人以为,快乐的感觉全由大脑(血清素)主宰,其实血清素在大脑的含量仅占2%,超过90%的血清素是由肠道微生物组制造。令人惊讶的是,属于脑部发展障碍的自闭症(患者在社交沟通、语言及行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竟然与肠道微生态有非常密切关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全球首次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态出现发展迟缓等四大异常特征。
美国研究:肠道微生物多样化 智力较高
肠道与脑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器官,近年被不少科学家研究指出,双方可透过肠-脑轴(gut-brain axis, GBA)交互影响情绪,甚至能够引起类似焦虑或忧郁症状。肠道细菌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已超越消化器官的功能,对人的行为、情绪、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肠道也有「第二个大脑」之称。美国加州大学最新研究结果更指出,肠道微生物多样化的人,拥有较高智慧及较少孤独感。
平衡肠道微生态 纾缓肠胃病症状
都市人工作忙碌、生活紧张,容易引起肠胃不适,例如肚痛、腹泻或便秘等,但假如情况持续未有改善,则可能是其他问题所致。其中,肠易激综合症(简称「肠易激」或IBS)、肠胃炎与早期大肠癌都有部份相似症状,经常令人混淆,但其实成因及影响各有不同,而肠道微生态失衡(dysbiosis)与肠胃炎、肠易激及大肠癌亦有密切关系。
BB肠道微生态 从妈妈怀孕期建立
孩子的性格有人说是「三岁定八十」,除了性格,原来小孩子的肠道细菌(微生态)状况,也可能是「三岁定八十」。婴儿的肠道微生态,早于在妈妈胎中已悄悄地形成。影响胎儿肠道菌群的因素很多,包括母亲孕期的健康、生活环境、甚至分娩方式、喂哺方法等。 BB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微生物菌丛就已定居在新生儿体内。究竟,BB的肠道微生态,是如何建立呢?
病毒变种再变种 患者肠道缺免疫力益菌
新型病毒突袭全球,多国先后实施封锁及防疫措施,令疫情一度缓和,可惜,病毒不停变种, 3月起印度爆发的Delta变种病毒,已在最少17个国家蔓延,最近更已变种为「 Delta + 」。另一边厢,越南也检测出新的疑似印度与英国变种的混合体的变种病毒,新变毒病毒更具传染力及更危险。病毒的原因至今虽然未明,但患者常见的肠胃问题症状,揭示了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与疫情有密切关系。通过提升个人的免疫力,则有望抵御病毒入侵,纾缓疫情。
孕妇肠道微生态 对婴儿5大影响
肠道不但主宰了健康,肠道菌群的影响,更可能「三岁定八十」。香港中文大学一项研究指出,妈妈在怀孕时期,会把自己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群遗传给婴儿。妈妈的健康,包括饮食习惯和食物添加剂等环境因素,可影响婴儿的肠道菌群;而婴儿出生前后数周的环境与早期体内的微生物,皆影响婴儿日后长期的免疫和代谢发展,当中包括患上克隆氏症、自闭症、肥胖、糖尿病等其他免疫相关的疾病风险。
M3CRC微生物测大肠癌 全球首创 更新更准
结直肠癌(俗称大肠癌)是香港头号癌症,但假如担心自己患上大肠癌,难道要频频照大肠镜,才能释除疑虑?研究指出,大部份大肠癌都是由小瘜肉演变而成,及早发现大肠瘜肉,对预防大肠癌及改善存活率有莫大的帮助。但小瘜肉并无症状不易察觉,因此需要特别的检测技术才能侦测到。 G-NiiB全球首创崭新技术M3CRC,是市面上唯一可侦测小瘜肉的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而其侦测大肠癌的灵敏度更高达94%,相当于结肠镜检查(大肠镜) 。
食抗生素破坏肠道微生态?补充益生菌有助减轻副作用
近来我们收到不少人的PM讯息,都在查询关于抗生素与服用益生菌的问题:「我正在进行抗生素疗程,可以同时服用G-NiiB微生态免疫力配方吗?」「我是否需要先停止服用抗生素,才开始服用G-NiiB的配方呢?」有见及此,我们不妨探讨抗生素对肠道影响,以及平衡肠道微生态对抗生素疗程有何作用。
G-NiiB与中文大学携手合作 研究「微生态免疫力」配方对新型病毒疫苗之成效及安全提升
继早前中大医学院发表其研发的「微生态免疫力配方」能有效改善注射新型病毒疫苗人士的肠道微生态、降低发炎指数、增加制造抗体细胞,有望提升疫苗安全及成效后。中大现宣布招募500名糖尿病患者及65岁或以上人士进行进一步研究。
恢复肠道微生态 有助对抗新冠病毒
均衡的肠道微生态,有助我们的身体健康,但究竟怎样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又如何令我们健康呢?早前香港中文大学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就做过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失衡,不单削弱我们的免疫能力,更和新冠肺炎有莫大关系。
G-NiiB 微生态免疫力配方 助疫苗接种者减炎症增抗体
新型病毒来势汹汹, 然而接种疫苗后的副作用同样令人担忧,自陆续出现接种疫苗后死亡个案,打针与否令人陷入两难处境。中大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肠道微生态除了主宰了人体免疫力,对新型病毒疫苗的安全及功效亦有影响。专家指出,透过优化肠道微生态,增强疫苗接种者的自身免疫力,以提升疫苗的安全及成效,对长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士及其他长期病患者尤其重要。
道微生态边只菌最帮得手
【中大研究突破】优化肠道微生态 有望提升疫苗成效
市民接种新型病毒疫苗后问题个案急增,情况令人担忧。接种疫苗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抗体,然而,不健康的肠道微生态可削弱产生抗体的能力, 还有可能引致发炎,增加副作用的风险。中大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利用其研发的益菌组合优化肠道微生态,能够有效降低发炎指数,同时可提升病毒的抗体水平,有望提升疫苗安全及成效。
新型病毒患者 肠道坏菌多
新型病毒仍然肆虐,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新型病毒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患者肠道中的「坏菌」比「好菌」多,令新型病毒更易在肠道繁殖,研究更指出,好菌比例愈少,患者的病情愈严重。
湿疹点解极难医好?原来肠道出问题
湿疹以往被视为纯粹皮肤问题,但近年的研究指出,湿疹患者或是皮肤发炎(例如牛皮癣)患者,其中一个原因是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英国《科学报告》一项重要研究(见注)指出,湿疹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较低(较少不同品种的微生物),即表示出现失衡状况。
肠道蕴藏70%免疫细胞 抵御病毒最前线
本港自出现接种科兴疫苗后死亡个案后,亦有市民接种后不适,疫苗安全再度引起关注。究竟哪款疫苗的安全性最高?疫苗的副作用除了因药厂而异,另一个关键是个人的肠道健康与免疫力。
复课惊交叉感染? 增强儿童免疫力 你准备好未?
教育局早前宣布全港中小学幼稚园可分阶段复课,而不受规管的学前班(PN班)更可以全面回复授课。作为全职或双职妈妈,停课复课都有压力:一方面很高兴小朋友能重返校园,追回学习进度,与其他小朋友互动;但另一方面亦实在担心疫情未散,小朋友在课堂亲密接触,只要有人打几个喷嚏、咳嗽或流鼻水,便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
肠道是「第二大脑」 肠道微生态失衡5大疾病
过去人们都以为大脑和肠道担当着截不同的功能,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但近年不少科学家发现,肠道细菌与人类的行为、情绪关系密不可分,肠道甚至被视为人体「第二个大脑」。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人体免疫力下降,便会产生炎症诱发不同疾病,如糖尿病、肥胖、湿疹、自闭症、抑郁症等。
抗疫要靠免疫力 你需要3种益菌
新型病毒自去年底爆发已有一年,但至今仍未受控。新型病毒患者的感染,其实与肠道微生态状况息息相关。中大医学院肠道微生态科研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3种特别的双歧杆菌的家族成员,配上指定的益生元(prebiotics),以临床研究证明有效令新型病毒患者的征状消失,改善发炎指数及促进抗体产生,既能抑制坏菌生长,又能提升益菌增长,平衡肠道微生态。
【抗疫饮食攻略】4类天然食物保护肠道
「肠道微生态」的健康概念近期流行起来,纠正很多人以为益生菌越多越好的想法,指出益生菌的组合比益生菌数量更重要的观念。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否,也与饮食习惯有密切关係。因为在现代流行的西方饮食中,如汉堡包、薄饼、热狗、甜品,都含有乳化剂、糖份、红肉脂肪等,这些成份可破坏原先的肠道微生态以致失衡(Dysbiosis),令肠道经常容易發炎,减低阻挡外来病毒入侵;相反,蔬菜类、穀物类、豆类含纤维、低聚醣、矿物质和维生素,对肠道有益。 肠道微生态需要时间去建立和修补,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假如一边服用肠道健康产品,一边大量进食一些会破坏肠道微生态的食物,则事倍功半。以下对肠道有益的食物, 你又是否经常进食?
益菌越多越好?破解3大迷思
市面上的益生菌产品琳琅满目,不少产品均以益菌的含菌量作为卖点,但益菌越多,是否代表功效就越强呢?为什么有些人长期服用益生菌产品,身体似乎无法吸收,肠道却得不到改善?在服用益菌时,该怎样吃才发挥功效?
各大传媒报道
中大调查指四成港人体内微生态出现失衡,中大研发「微生态免疫力配方」助新冠病毒患者康复
院长医生周记(118)谁主命运?
过去二十多年,有关人类基因的科研带来医学上很多突破。可是基因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而改造基因所涉及的法律及道德问题亦非常复杂,这也是人类基因科研的重大挑战。要改变命运,我相信要从认识肠道微生态开始。因为人体细胞只占全身体细胞总和的十分之一,而人体基因更是寄居于我们身体的细菌基因的百分之一,所以我相信肠道微生态才是人类身体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