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走宿便快定慢 与肠道菌有关?
粪便有不同软硬程度及形态,其实反映了粪便物质水分含量的差异。松软粪便的大肠传送时间(colon transit time)较短,坚硬粪便的传送时间则较长。这是由于宿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愈长(即大肠传送时间愈长),水份愈被吸干,以致变硬,不但增加排便的困难,而且也降低营养流动性和阻碍酶的活性,限制了微生物生长。
7种便便形态看出肠道菌
粪便能透露你的肠道健康状况,例如当进食后,肠道能否快速汲取营养及清除废物。一般而言,通常需时一至三天,食物才通过整个消化系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粪便的形状、颜色和稠度,而且都有不同的含义。
粪便竟是细菌宝库 揭示肠癌危机
粪便是大肠的「废弃物」,当胃肠道汲收食物营养和水份后,便把废弃物排出体外。可是在现代的医学发展中,粪便并不是垃圾,而是充满能反映健康情况的细菌宝库,甚至可知有没有患上大肠癌或瘜肉的风险。
M3CRC验出潜伏大肠癌 打破肠道部位局限
肠道由小肠与大肠构成,不但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一个精密的微生物发酵工厂。当肠道的细菌失去平衡,恶菌便有机可乘,紧贴着肠道壁大量繁殖,逐渐演变成瘜肉甚至大肠癌。大肠癌其实是指「结直肠癌」,并可细分为:盲肠癌、结肠癌(升结肠癌、横结肠癌、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超过50% 的大肠癌生长在大肠的左边(如直肠、乙状结肠)出现,由于肿瘤近肛门位置,因此较容易出现明显征状而被发现;至于大肠的右边(如盲肠、升结肠),则因其肠腔较为宽阔、容量大,肿瘤在初期生长时较难察觉,等到明显征状出现时,肿瘤往往长至颇大。
大肠癌病变部位 症状大不同
大肠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见癌症及癌症杀手,然而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癌症。透过定期的大肠癌检查,如果患者能在大肠癌初期已确诊并接受治疗,其存活率可超过87%。可惜,不少人都没有做定期检查的习惯,而大肠癌可以无声无色地生长,而在大肠不同部位的肿瘤,由于肠道结构回异,临床症状都不同,也会影响确诊的机会。
过敏症儿童 较易患长新冠
过敏症 (Allergies)在全球越来越普遍,根据世卫数据,全球约40%人口有过敏症。香港也不例外,每3名儿童便有1人患上一种或以上的过敏症,最常见是哮喘和过敏性鼻炎。俄罗斯儿科专家在研究过敏症人士与长新冠之间的联系时,发现过敏症的儿童在感染新型病毒后,更容易患上「长新冠」。
长新冠全方位影响
新型病毒SARS-CoV-2能够成功入侵人体细胞,并损害多个器官功能,其实依靠人体中一种能令血管放松的蛋白——「ACE 2接收器」,进入多个器官的细胞。当病毒入侵人体后,就会开始复制,引发炎症反应。不但如此,新型病毒的长远后遗症(长新冠)的影响更可能带来进一步的破坏。在肠道中,病毒更可能与ACE2相互作用,进一步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形成「肠漏」,并增加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美国研究:长新冠MIS-C儿童 肠漏引致过度炎症
儿童在感染新型病毒后,一般会出现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但有小部份人在感染数天或数星期后,却出现十分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疾病。当中「儿童多系统发炎综合症」(MIS-C)便是相关的罕见严重疾病,最新英美等地及本港个案不断飙升。美国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儿童长新冠症状与肠漏有密切关系。
儿童现长新冠后遗症 2大因素可损脑部
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逾7.3万名11岁或以下儿童感染新型病毒,儿童在康复后出现影响脑部的「长新冠」后遗症,包括发现记忆力变差、认知能力衰退、失眠,甚至有个案出现精神问题,需要转介精神科医生跟进。长新冠后遗症引起医界与家长关注。
研究:孕妇炎症 可影响孩子学习能力
炎症是身体对感染、慢性压力或肥胖的正常反应,孕妇在怀孕期间(尤其在怀孕后期)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坏菌与病原菌增加,容易形成肠漏及产生全身炎症。美国近年一项研究指出,怀孕期间的发炎因子(IL-6)较高,孩子日后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功能较差。
人生首个1000天 肠道菌奠定成年免疫力基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人生第一个1,000天,原来主宰了儿童的健康,甚至奠定一生的免疫力基础。英国健康和社会关怀委员会一份报告指出,从母亲怀孕起至小孩2岁的首1,000天的关键时期,所做的一切,为儿童的健康和发展(身体、认知、社会和情感以及行为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确立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原来主宰着人一生健康的免疫及肠道菌发展,也取决于人生最初的1000天(从受孕到两岁)。
人生3阶段 双歧杆菌随年龄减少
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免疫力、新陈代谢、营养方面有显著影响,一旦微生态失衡,恶菌占领肠道,大大增加患上不同疾病的风险。在庞大的肠道细菌群落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调节免疫力好菌,更被证明在肠道屏障中发挥守护作用。许多疾病与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少有关。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相比,患有乳糜泻、肥胖症、糖尿病、过敏性哮喘和皮炎的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水平都较低。双歧杆菌在婴儿肠道中虽然占主导地位,但菌量会随年纪增长而逐渐减少,这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服用药物有密切关系。
长新冠六大亚型 最易被忽略
第五波疫情已有数以百万计市民确诊,新变种病毒杀伤力仿似减弱,然而病毒所带来的「长新冠」后遗症却不可轻视。无论新型病毒重症康复者,还是轻症的康复者也可能出现长新冠症状。根据中大的研究发现,最常见的征状包括疲倦、记忆力差、脱发、入睡困难和焦虑,也可影响不同的身体系统。由于症状多达数十种,患者往往未意识到是新冠后遗症,因而延误治疗。
港个案急增:长新冠儿童患多系统发炎症
有确疹儿童在康复后也出现长新冠后遗症!医管局公布自3月初起,录得13宗确诊后康复的儿童(年龄介乎3至11岁),出现多系统发炎综合症(MIS-C),其中7人更需要入深切治疗部(ICU)留医。全部患者本身都没有长期病患,大约在康复2至5周出现MIS-C征状,包括持续发烧(3天以上)、颈淋巴腺肿大、结膜炎、嘴唇爆裂发红、皮肤出现红疹等。
65岁男患长新冠 17种病征持续7个月
65岁的林先生本身患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肥胖,于2020年11月确诊新型病毒,留医25天后康复出院,但出院后7个月以来均受「长新冠」困扰,出现多达17种不同的病征,包括:失眠、视力模糊、集中力差;体力亦大不如前,上斜经常喘气、有胃酸倒流、关节痛、经常疲倦等。
青春双歧杆菌含GABA 纾缓紧张 提升记忆力
中学文凭试(DSE)即将开考,准考生努力作最后冲刺,有人废寝忘餐,通宵达旦温习;有人为减压暴饮暴食,结果伤及肠胃;考生越想以最佳状态应考,反而越难专注,记忆力更大不如前!有考生更坦言,最担心在考试时腹痛、肚泻,耽误做卷时间,影响成绩。
免疫+SIM01配方 可防长新冠后遗症
G-NiiB免疫+微生态免疫力配方,独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SIM01微生态配方,不但可促进新冠患者康复期,最新临床研究更显示有效预防「长新冠」后遗症,90% 新冠患者服用SIM01配方一个月,一年内均没有出现任何长新冠症状。研究结果已于权威医学期刊《Gut》发表。
研究:双歧杆菌有助纾缓DSE压力病
曾被考生形容为「生死大事」的中学文凭试(DSE),将于4月22日开考。面对DSE日渐迫近,很多同学承受巨大压力,甚至出现焦虑不安、失眠、疲倦、渴睡等状况。研究指出,双歧杆菌可减轻急性压力对人的影响。平衡肠道微生态,有助脑部制造血清素、多巴胺等物质,可促进睡眠、放松心情。充足的睡眠有助巩固记忆力,提升学习能力。
英:65%确诊属二次感染 免疫力下降最易中招
本港第五波疫情的感染个案突破110万宗,不少人都在感染后如释重负,认为产生抗体后就可「免疫」;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指出,三份二的Omicron确诊个案属于二次感染!
青春雙歧桿菌 養活2大抗疫菌
双歧杆菌、普拉梭菌及真杆菌,是对提升免疫力非常重要的好菌,但只有双歧杆菌起到关键作用。因只有双歧杆菌属于食用级别,可直接服用;而双歧杆菌之王「青春双歧杆菌」,不但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疫苗成效,更能够「养活」其余两种好菌,起到肠道防御作用。
青春双歧激活普拉梭菌 有助击退长新冠后遗症
新型病毒确诊患者越来越多,患者由确诊至「转阴」一般需时约 1-2星期;但其后出现的长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却可持续半年至一年!继中大早前研究发现,73% 康复者在半年内仍受后遗症困扰,香港理工大学最新研究亦显示,43%人的后遗症长达一年,更影响日常生活,当中女性占五成。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长新冠」的主要因素。
一半患者确诊已晚期 低纤饮食 大肠癌风险增65%
3月是世界肠癌关注月,大肠癌作为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在过去十年间,大肠癌的新增个案急升了27%,于2019年的新增大肠癌个案中,当中一半(50%)被确诊时已属「晚期」。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因大肠癌死亡共有2,287宗,占全年所有癌症死亡个案的15.4%。
G-NiiB独家中大SIM01配方 新型病毒患者加速康复
G-NiiB「免疫+」独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微生态免疫力配方」(SIM01),配方经临床验证,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有助新型病毒病人更有效产生抗体、减低病毒含量及发炎指数,以及促进康复。该研究最近已获认可,正式于国际医学期刊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上发表。
肠壁破裂变肠漏 恶菌引发多种顽疾
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肚泻、便秘,甚至肠道发炎等,都是都市人常见的肠胃病,但假如长期依赖消炎药、抗生素、胃药、泻药或止泻药以纾缓症状,随时适得其反,破坏肠道防护壁的黏膜细胞,令细菌、毒素以及未消化的食物分子便有机可乘,渗进淋巴液、血液及其他器官,影响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发炎反应,促成慢性炎症、特别是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乳糜泻(Celiac Disease)、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IBS)等,由于病菌得以破坏肠道细胞的DNA而进入血管,更有演变为大肠癌的风险。
抗疫要「打底」 免疫力下降5大讯号
Omicron的变种病毒近日在社区大爆发,不少市民纷纷「打针」加强保护,但为什么疫苗的效力和副作用却因人而异?原来疫苗的作用与身体的免疫系统有关。因接种疫苗后,会启动我们的免疫系统制造抗体,但疫苗的免疫反应,则受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与微生物群等因素影响。防疫还需要靠免疫力「打底」。
缺青春双歧杆菌 新型病毒患者可致长新冠后遗症
新型变种病毒Omicron逐渐取代Delta肆虐全球,然而尚未找到「对策」,专家已再度发现Omicron的亚型变种BA.2。虽然Omicron 病毒据报相对温和,但感染新型病毒后出现的后遗症(称为「长新冠」)如疲倦、记忆力差、失眠、脱发、焦虑等征状仍然不容忽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状况,可能影响其康复后会否出现「长新冠」的后遗症。
一图看清益生菌肠道变法: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元
市场上的肠道健康产品形形色色,包括「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合生元」(Synbiotics)及「后生元」(Postbiotics),均声称对调整肠道或提升免疫力有功效。它们又是什么呢?
研究: 青春双歧杆菌可改善便秘
肠道健康与饮食生活习惯密不可分,而年轻人及上班族食无定时,多肉少菜与速食的习惯,导致经常腹泻和便秘等肠道问题。研究指出,双歧杆菌家族中的「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的独特菌株,可改善便秘、抑制致病菌起着重要作用。
便秘竟是大肠癌? 揭3大病症危机
都市人生活节奏急速、工作压力大,难以培养定时如厕的习惯,天天进食却「有入冇出」,不但容易变成惯性便秘,更对健康有重大影响,增加诱发其他疾病如心脏病、中风或干扰大脑功能的风险。长期便秘不但影响日常生活,还会引起其他并发症,如痔疮、肛门溃疡、增加患上肠道疾病风险,严重会导致腹痛和憩室炎症等。便秘更是三大病症的明显症状,可能反映健康出现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长期便秘肚胀 一条大肠可容纳多少宿便?
便秘是最普遍的肠胃问题之一,持续受便秘困扰的人士,往往三五天都未能排便,腹部都隆起来。究竟一条大肠可容纳多少大便(宿便)呢?一个人便秘多久,会有生命危险呢?便秘又反映了肠道出现什么问题呢?
G-NiiB 免疫+含青春双歧杆菌 珍贵活菌 全球罕有
肠道微生态主宰人体免疫力,对抗新冠肺炎,可影响疫苗成效及安全。由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科研支持及研发的G-NiiB「免疫+」微生态免疫力配方,含有 3+3 最佳比例的天然活益菌,主要成份包括被视为最矜贵活菌「青春双歧杆菌」,有助调节抗体水平,增强免疫力。
最矜贵益菌 青春双歧杆菌 免疫力封王
人类肠道微生物群通过在肠道定殖,增强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在数百种菌之中,人体相对缺乏、被公认为肠内最有益的菌群「双歧杆菌」更是健康指标,而当中的青春双歧杆菌,尤其在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和增加免疫细胞方面,表现优秀,难以被其他益生菌取代。
G-NiiB意大利微囊锁菌技术 锁住活菌直达肠道
益生菌产品含有数百万到数十亿活菌,用作益生菌的微生物,常见的有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等,不同菌种具有不同的功效。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卫(WHO)定义,益生菌必须符合「活菌」条件。因此,活菌的「包埋技术」尤其重要,不仅能提高菌种存活率,以发挥菌种的功效,还能做到常温存放,使用更方便。
补充益生菌 最紧要识锁菌
益生菌产品含有数百万到数十亿活菌,从生产制造、储存、运送、商店上架到食用后进入肠道,期间经历种种的存活挑战。益生菌出厂时含有数百亿活菌,但当到达肠道时,可能已被胃酸和胆汁消灭得所剩无几。有研究指出,部份益生菌的菌株存活率仅得10%-20%可直达肠道定殖。在一些纤维素涂层胶囊中,估计高达 96% 的益生菌在与胃酸接触时死亡。其实,益生菌的锁菌技术对益生菌的吸收和功效都有影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益生菌产品,包装形态大致可分为四类,各有优势及弱点:
【微生态冷G识|10项「黄金准则」,益生菌要食得Smart! 】
要选对益生菌,要记住十大「黄金准则」!立即去片了解更多!
养好肠道益菌3大因素
人体内有超过100万亿个微生物,占人体重量1-3%,我们一直与微生物保持着共生关系。在主宰人体免疫力70%的肠道中,肠道菌亦有数千种,包括好菌与坏。不过,要说到市面上大行其道的益生菌(Probiotics),其实是什么?
多吃黄酮醇食物 可降腺瘤瘜肉复发风险
高温烧烤牛扒时产生焦香诱人垂星三尺,这种煮食传说,其实是因为「底物或胺基酸」与「糖或淀粉」一起高温烧烤时产生了梅纳反应(美拉德反应), 然而,这种梅纳反应可能成为可疑物质「杂环胺」近年,欧洲调查研究开始,奇杂环胺中的PhIP,会增加肠癌的反应。 瘤瘜的风险,尤其是对小瘜肉及生长至远端的风险最明显;而且,红肉得愈金黄香脆,大肠肿瘤愈高。相反,普遍在蔬菜水果中含有的黄铜 类化合物,类化合物“类黄铜”(类黄铜),则会相互抵销环的负面影响。
高温煮食易释大肠致癌物 研究:4种腌肉法可降致癌风险
大肠癌的形成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息息相关,长期进食加工肉类、动物性脂肪与低纤的饮食习惯可影响健康。当肉类等高蛋白质食品经过高温(200度或以上)烹调(如油炸、烧烤),可产生潜在的致癌物质,包括已获世卫列为「第二级致癌物」(2B)的多环胺类(HCAs)。长年累月进食这些食品,不但容易令恶菌增加、好菌减少,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更容易使肠道长出瘜肉,甚至演变成大肠癌。
起床宜先饮暖水滋润肠脏 西式早餐破坏潘氏细胞 病毒可经肠道进入血液
郑丹瑞《健康旦》家庭医生 #张永德 #梁卓惠 Part 1
肠道微生态失衡主要症状
肠道主宰着人体70% 的免疫力,但一直以来被人忽略其对健康的重要性。当体内好菌减少而坏菌增加,肠道微生态便失去平衡,身体便会出现不同症状响起警号,主要包括:
胃酸倒流患者 微生态失衡坏菌多
肠胃不适如胃痛、胃气胀是常见都市病,但如果用餐后频频出现「心口顶住」、胃部灼热如「火烧心」的感觉,可能已经响起「胃食道逆流」(简称GERD,俗称胃酸倒流)的警号。 「胃食道逆流」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影响食道和胃十二指肠。美国近年有研究指出,在长期胃酸倒流的高酸性环境下,更可能会导致食道微生物失衡,诱发更多胃肠道疾病。严重的胃酸倒流患者,因食道长期发炎,刺激黏膜因细胞,容易诱发巴雷斯特食道症(BE)。值得警惕的是,超过一半的食道腺癌(EAC)由此症演变而成。最新一项研究更检视了益生菌在减轻成年人胃食道逆流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方面的功效,总结出益生菌(例如乳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有助减少反胃、改善胃酸倒流和火烧心的感觉。
胃酸倒流宜多做带氧运动 大便稀烂注意肠道生态 益生菌宜饭前进食
郑丹瑞《健康旦》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 #吳秉英
增加肠道益菌饮食法
人体肠胃道内有100万亿个微生物在生活着,这些肠道微生物好坏共存,形成肠道微生态。好菌可帮助消化、调节免疫力、防止感染及帮助制造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坏菌则可导致肠道发炎、腹泻、便秘、肥伴、湿疹、抑郁,甚至大肠癌等疾病。研究指出,饮食习惯对肠道健康有显著影响。但是,每个人的肠道状况也是独一无二的,究竟我们应该进食什么食物才适合呢?
平衡肠道细菌 有助改善失眠
睡眠占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但这三分之一的时间,并非人人都能真正享受到。香港中文大学去年一项调查指出,本港近七成受访市民都曾出现失眠情况,受访者认为失眠与工作及学业压力、健康问题及疫情困扰有关。研究指出,肠道细菌有助脑部制造重要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可能有助正常睡眠模式。肠道菌群一旦失衡,改变了肠道的代谢,可影响脑部功能,如睡眠模式等生理过程。
食物添加剂 可致肠道发炎 4款食物要慎食
炎症性肠病(IBD)近年在亚洲地区越趋普遍,比较为人熟悉的克隆氏症,发病率更急速上升。原来,炎症性肠病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息息相关。
益生菌对付湿疹需半年以上 抗生素破坏肠道微生态 强化肠道生态可减少炎症
3种大肠检查方法,你最适合哪一种?
香港的大肠癌患者新增数字不断上升,癌症资料统计中心2018年公布新症有5,634宗,比肺癌多7.3%。任何年龄人士都有机会患上大肠癌,而主要的病发年龄约 60岁,瘜肉出现的高峰期为50岁。因此,50岁起便建议接受定期的大肠镜检查。此外,约有一成大肠癌个案为遗传性,如有一位或多位直系家属成员曾患大肠癌,更建议于40岁起接受基因测试及大肠镜检查。
高纤素食者易损肠胃健康 亚洲人不能分解牛奶制品 牛肉营养难消化不宜过量进食
郑丹瑞《健康旦》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 #吴秉英 Part 2
瘜肉易复发,大肠多久验一次?
大肠癌是本港最常见的癌症,然而大部份的大肠癌由小瘜肉演变而成,只要及早发现并切除瘜肉,可有效预防或根治大肠癌。不过,假如切除癌前病变的腺瘤性瘜肉不够彻底,残留的肿瘤组织可能会发展为恶性肿瘤(即癌症)。有研究发现,在大肠镜后3年内罹患大肠癌(又称「间期癌」),有19% -27% 会发生于先前瘜肉切除手术的结肠部位。即使彻底切除了瘜肉,环境或遗传因素不变,也有复发的风险。不同种类的瘜肉,风险亦大有分别,究竟需要相隔多久再复查,才算「稳阵」?
进食后肚痛、排泄频密 属消化道运动失衡征状 注意饮食维持肠道生态平衡
郑丹瑞《健康旦》肠胃肝脏科专科医生 #吴秉英 Part 1
院长医生周记(154)胃药治不好的胃痛(下)
传统智慧告诉我们,胃痛的原因不外乎是胃酸过多、胃炎、胃气胀、胃抽筋等。近年研究却发现以上的传统智慧原来没有确实的医学根据。例如胃痛跟胃酸多少并无关系,又例如很多所谓「胃炎」个案其实真正的问题与胃炎无关。
院长医生周记(153)胃药治不好的胃痛(上)
「陈教授,我已经照了多次胃镜,医生只说有些胃炎。就连大肠镜和计算机扫描也找不出原因。尝试了多种胃药,包括降胃酸、化胃气、止肠痛等,但都完全没有作用。」
平衡肠道微生态 纾缓肠胃病症状
都市人工作忙碌、生活紧张,容易引起肠胃不适,例如肚痛、腹泻或便秘等,但假如情况持续未有改善,则可能是其他问题所致。其中,肠易激综合症(简称「肠易激」或IBS)、肠胃炎与早期大肠癌都有部份相似症状,经常令人混淆,但其实成因及影响各有不同,而肠道微生态失衡(dysbiosis)与肠胃炎、肠易激及大肠癌亦有密切关系。
BB肠道微生态 从妈妈怀孕期建立
孩子的性格有人说是「三岁定八十」,除了性格,原来小孩子的肠道细菌(微生态)状况,也可能是「三岁定八十」。婴儿的肠道微生态,早于在妈妈胎中已悄悄地形成。影响胎儿肠道菌群的因素很多,包括母亲孕期的健康、生活环境、甚至分娩方式、喂哺方法等。 BB 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微生物菌丛就已定居在新生儿体内。究竟,BB的肠道微生态,是如何建立呢?
病毒变种再变种 患者肠道缺免疫力益菌
新型病毒突袭全球,多国先后实施封锁及防疫措施,令疫情一度缓和,可惜,病毒不停变种, 3月起印度爆发的Delta变种病毒,已在最少17个国家蔓延,最近更已变种为「 Delta + 」。另一边厢,越南也检测出新的疑似印度与英国变种的混合体的变种病毒,新变毒病毒更具传染力及更危险。病毒的原因至今虽然未明,但患者常见的肠胃问题症状,揭示了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与疫情有密切关系。通过提升个人的免疫力,则有望抵御病毒入侵,纾缓疫情。
孕妇肠道微生态 对婴儿5大影响
肠道不但主宰了健康,肠道菌群的影响,更可能「三岁定八十」。香港中文大学一项研究指出,妈妈在怀孕时期,会把自己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群遗传给婴儿。妈妈的健康,包括饮食习惯和食物添加剂等环境因素,可影响婴儿的肠道菌群;而婴儿出生前后数周的环境与早期体内的微生物,皆影响婴儿日后长期的免疫和代谢发展,当中包括患上克隆氏症、自闭症、肥胖、糖尿病等其他免疫相关的疾病风险。
医学新突破:M3可验致癌瘜肉以及早发现大肠癌
大部份的大肠癌都是从小瘜肉(腺瘤性瘜肉)演变而来,如能及早识别出这类小瘜肉,对治疗甚至根治大肠癌有重要帮助。 突破性科研,鉴别出一种全新的基因标志物M3,既能用于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更能发现到腺瘤性瘜肉(大肠癌的前身)。
小瘜肉变大肠癌 这6类人最高风险
大肠癌是本港癌症第二大杀手,成因尚未明确,但研究表明,由于大局部大肠癌都是由小瘜肉演变而成,从源头堵截是预防大肠癌的最佳时机。如能在早期 发现腺瘤性瘜肉并接受治疗,甚至能够根治大肠癌。
分清瘜肉真面目 腺瘤性瘜肉最易变大肠癌
大肠癌是香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亦是癌症第二大杀手,卫生署2018年资料显示,大肠癌死亡人数达2314人,占癌症死亡总数的15.9%。幸好大肠癌的治愈率高,如能在早期发现腺瘤性瘜肉并接受治疗,甚至能够根治。可惜,目前市面上暂未有腺瘤性瘜肉的非入侵性侦测技术。
攻破肠壁变瘜肉 肠道3大恶菌助长大肠癌
大肠癌是香港的头号癌症,亦是癌症第二大杀手(仅次于肺癌),每六名新增癌症患者中便有一人患上大肠癌。不过,大约 75%的大肠癌没有明显的病因,只有15-20%的大肠癌病人有家族史及遗传倾向。虽然大肠癌的成因尚未明确,但研究发现,大肠癌患者的微生物菌群与健康人群相比确有明显变化。
食抗生素破坏肠道微生态?补充益生菌有助减轻副作用
近来我们收到不少人的PM讯息,都在查询关于抗生素与服用益生菌的问题:「我正在进行抗生素疗程,可以同时服用G-NiiB微生态免疫力配方吗?」「我是否需要先停止服用抗生素,才开始服用G-NiiB的配方呢?」有见及此,我们不妨探讨抗生素对肠道影响,以及平衡肠道微生态对抗生素疗程有何作用。
自闭症儿童 肠胃病风险高两倍
大脑与肠道看似并不相干,但其实它们有复杂的交互作用。愈来愈多医学文献估计,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其中一个病因与肠胃有关。由于肠道微生物、肠胃、大脑之间的互动,足以影响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对压力的反应,导致自闭症患者出现肠胃疾病的症状。香港中文大学去年发表了一份在本港进行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胃病症状风险高2倍。
恢复肠道微生态 有助对抗新冠病毒
均衡的肠道微生态,有助我们的身体健康,但究竟怎样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又如何令我们健康呢?早前香港中文大学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就做过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失衡,不单削弱我们的免疫能力,更和新冠肺炎有莫大关系。
Q&A【服用篇】
十分感谢大家对G-NiiB「免疫+ 微生态免疫力配方」的支持!近日我们收到不少顾客对产品的查询,遂收集了最多人关注的三大疑问,并一次过解答。如果大家还有其他疑问,可以留言或PM我们呢!
G-NiiB 微生态免疫力配方 助疫苗接种者减炎症增抗体
新型病毒来势汹汹, 然而接种疫苗后的副作用同样令人担忧,自陆续出现接种疫苗后死亡个案,打针与否令人陷入两难处境。中大研究初步结果显示,肠道微生态除了主宰了人体免疫力,对新型病毒疫苗的安全及功效亦有影响。专家指出,透过优化肠道微生态,增强疫苗接种者的自身免疫力,以提升疫苗的安全及成效,对长者、糖尿病患者、肥胖人士及其他长期病患者尤其重要。
自闭症儿童肠道 益菌少 恶菌多
今天(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联合国订立关注日的目的,以关注及帮助自闭症儿童及成人患者的重要性。本港患有自闭症的中小学童亦有增加趋升,虽然自闭症的成因被普遍认为与遗传有关,但中大医学院早前一项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肠道比一般儿童多出5至6种「恶菌」和少了3至4种「益菌」,认为如果能尽早发现肠道菌群不平衡,可望预防和治疗自闭症。
道微生态边只菌最帮得手
【中大研究突破】优化肠道微生态 有望提升疫苗成效
市民接种新型病毒疫苗后问题个案急增,情况令人担忧。接种疫苗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抗体,然而,不健康的肠道微生态可削弱产生抗体的能力, 还有可能引致发炎,增加副作用的风险。中大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利用其研发的益菌组合优化肠道微生态,能够有效降低发炎指数,同时可提升病毒的抗体水平,有望提升疫苗安全及成效。
平衡肠道微生态 有助纾缓肠躁症
有压力就肚泻?一紧张就肚痛?肠道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不少都市人亦受肠胃病问题困扰,影响日常生活。假如你经常出现肚痛、腹泻和便秘的征症,又没有其他疾病,可能与「肠躁症」有关。患者的生活质素、学业或工作表现,甚至社交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新型病毒患者 肠道坏菌多
新型病毒仍然肆虐,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新型病毒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患者肠道中的「坏菌」比「好菌」多,令新型病毒更易在肠道繁殖,研究更指出,好菌比例愈少,患者的病情愈严重。
湿疹点解极难医好?原来肠道出问题
湿疹以往被视为纯粹皮肤问题,但近年的研究指出,湿疹患者或是皮肤发炎(例如牛皮癣)患者,其中一个原因是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英国《科学报告》一项重要研究(见注)指出,湿疹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较低(较少不同品种的微生物),即表示出现失衡状况。
肠道蕴藏70%免疫细胞 抵御病毒最前线
本港自出现接种科兴疫苗后死亡个案后,亦有市民接种后不适,疫苗安全再度引起关注。究竟哪款疫苗的安全性最高?疫苗的副作用除了因药厂而异,另一个关键是个人的肠道健康与免疫力。
肠道是「第二大脑」 肠道微生态失衡5大疾病
过去人们都以为大脑和肠道担当着截不同的功能,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但近年不少科学家发现,肠道细菌与人类的行为、情绪关系密不可分,肠道甚至被视为人体「第二个大脑」。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人体免疫力下降,便会产生炎症诱发不同疾病,如糖尿病、肥胖、湿疹、自闭症、抑郁症等。
【抗疫饮食攻略】4类天然食物保护肠道
「肠道微生态」的健康概念近期流行起来,纠正很多人以为益生菌越多越好的想法,指出益生菌的组合比益生菌数量更重要的观念。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否,也与饮食习惯有密切关係。因为在现代流行的西方饮食中,如汉堡包、薄饼、热狗、甜品,都含有乳化剂、糖份、红肉脂肪等,这些成份可破坏原先的肠道微生态以致失衡(Dysbiosis),令肠道经常容易發炎,减低阻挡外来病毒入侵;相反,蔬菜类、穀物类、豆类含纤维、低聚醣、矿物质和维生素,对肠道有益。 肠道微生态需要时间去建立和修补,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假如一边服用肠道健康产品,一边大量进食一些会破坏肠道微生态的食物,则事倍功半。以下对肠道有益的食物, 你又是否经常进食?
益菌越多越好?破解3大迷思
市面上的益生菌产品琳琅满目,不少产品均以益菌的含菌量作为卖点,但益菌越多,是否代表功效就越强呢?为什么有些人长期服用益生菌产品,身体似乎无法吸收,肠道却得不到改善?在服用益菌时,该怎样吃才发挥功效?
院长医生周记(131)增强疫苗成效
新冠疫苗成為每日新聞及茶餘飯後的重點話題,例如疫苗究竟效用多少?哪一個生產商較可信?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縱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也並不是對每個人的成效都一樣。其實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多種因素包括年紀、性別、疾病、遺傳、嬰兒成長環境、運動、吸煙、腸道微生態等,都直接影響多種疫苗的成效。而比較容易改善的,就是一些後天及人為的因素。
院长医生周记(130)大肠影响大脑
现今全球约有3.5亿人不幸患上抑郁症及其他情绪问题。最近一个研究再次指出这些人的肠道微生态出现严重失衡,并发现40多种细菌可能导致情绪失调甚至抑郁症。这研究结果于美国受广泛报道,引起公众关注。大家可有想过,究竟谁主宰我们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运」,我们可以从调节肠道微生态而改变命运吗?
各大传媒报道
中大调查指四成港人体内微生态出现失衡,中大研发「微生态免疫力配方」助新冠病毒患者康复
院长医生周记(118)谁主命运?
过去二十多年,有关人类基因的科研带来医学上很多突破。可是基因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而改造基因所涉及的法律及道德问题亦非常复杂,这也是人类基因科研的重大挑战。要改变命运,我相信要从认识肠道微生态开始。因为人体细胞只占全身体细胞总和的十分之一,而人体基因更是寄居于我们身体的细菌基因的百分之一,所以我相信肠道微生态才是人类身体的真正主人。
院长医生周记(108)如何改善你的免疫力?
「新冠病毒不会消失,疫症将会长期陪伴着我们,我们要学习与病毒共存……」差不多每天都会听到这些令人苦恼的论点。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做吗?
院长医生周记(102)肠道细菌与免疫力
「陈教授,你可否建议一些方法提升我的免疫力吗?」差不多每天都有健康人士或病人问我以上的问题。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大家都忽然注意个人健康卫生,用尽一切方法免受感染。一方面不停搜罗口罩及洗手液,同时也着重如何提升身体的免疫能力,防御病毒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