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竟是细菌宝库 揭示肠癌危机
粪便是大肠的「废弃物」,当胃肠道汲收食物营养和水份后,便把废弃物排出体外。可是在现代的医学发展中,粪便并不是垃圾,而是充满能反映健康情况的细菌宝库,甚至可知有没有患上大肠癌或瘜肉的风险。
M3CRC验出潜伏大肠癌 打破肠道部位局限
肠道由小肠与大肠构成,不但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更是一个精密的微生物发酵工厂。当肠道的细菌失去平衡,恶菌便有机可乘,紧贴着肠道壁大量繁殖,逐渐演变成瘜肉甚至大肠癌。大肠癌其实是指「结直肠癌」,并可细分为:盲肠癌、结肠癌(升结肠癌、横结肠癌、降结肠癌、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超过50% 的大肠癌生长在大肠的左边(如直肠、乙状结肠)出现,由于肿瘤近肛门位置,因此较容易出现明显征状而被发现;至于大肠的右边(如盲肠、升结肠),则因其肠腔较为宽阔、容量大,肿瘤在初期生长时较难察觉,等到明显征状出现时,肿瘤往往长至颇大。
大肠癌病变部位 症状大不同
大肠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见癌症及癌症杀手,然而大肠癌是可以预防的癌症。透过定期的大肠癌检查,如果患者能在大肠癌初期已确诊并接受治疗,其存活率可超过87%。可惜,不少人都没有做定期检查的习惯,而大肠癌可以无声无色地生长,而在大肠不同部位的肿瘤,由于肠道结构回异,临床症状都不同,也会影响确诊的机会。
美国大型研究:三成中年人 大肠现瘜肉肿瘤
大肠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杀手,2020年死亡人数多达93.5万,而大肠癌也是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以往大肠癌新症和死亡个案中亦以65岁以上的患者为主,而潜服期(由腺瘤瘜肉演变成癌细胞)可达10-15年,因此政府建议市民应从50岁起做大肠检查。然而,美国一项大型研究揭示了大肠癌患者有年轻化趋势,在45-49岁的病人当中,32%有不同种类的肿瘤(neoplasia),7.5%有晚期癌前病变(Advanced Premalignant Lesions, APLs),0.58%更已确诊大肠癌。令人意外的是,40-44岁年龄层的发病率与45-49岁的几乎一样高。
长新冠全方位影响
新型病毒SARS-CoV-2能够成功入侵人体细胞,并损害多个器官功能,其实依靠人体中一种能令血管放松的蛋白——「ACE 2接收器」,进入多个器官的细胞。当病毒入侵人体后,就会开始复制,引发炎症反应。不但如此,新型病毒的长远后遗症(长新冠)的影响更可能带来进一步的破坏。在肠道中,病毒更可能与ACE2相互作用,进一步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形成「肠漏」,并增加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
美国研究:长新冠MIS-C儿童 肠漏引致过度炎症
儿童在感染新型病毒后,一般会出现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但有小部份人在感染数天或数星期后,却出现十分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疾病。当中「儿童多系统发炎综合症」(MIS-C)便是相关的罕见严重疾病,最新英美等地及本港个案不断飙升。美国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儿童长新冠症状与肠漏有密切关系。
儿童现长新冠后遗症 2大因素可损脑部
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逾7.3万名11岁或以下儿童感染新型病毒,儿童在康复后出现影响脑部的「长新冠」后遗症,包括发现记忆力变差、认知能力衰退、失眠,甚至有个案出现精神问题,需要转介精神科医生跟进。长新冠后遗症引起医界与家长关注。
研究:孕妇炎症 可影响孩子学习能力
炎症是身体对感染、慢性压力或肥胖的正常反应,孕妇在怀孕期间(尤其在怀孕后期)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坏菌与病原菌增加,容易形成肠漏及产生全身炎症。美国近年一项研究指出,怀孕期间的发炎因子(IL-6)较高,孩子日后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功能较差。
长新冠六大亚型 最易被忽略
第五波疫情已有数以百万计市民确诊,新变种病毒杀伤力仿似减弱,然而病毒所带来的「长新冠」后遗症却不可轻视。无论新型病毒重症康复者,还是轻症的康复者也可能出现长新冠症状。根据中大的研究发现,最常见的征状包括疲倦、记忆力差、脱发、入睡困难和焦虑,也可影响不同的身体系统。由于症状多达数十种,患者往往未意识到是新冠后遗症,因而延误治疗。
港个案急增:长新冠儿童患多系统发炎症
有确疹儿童在康复后也出现长新冠后遗症!医管局公布自3月初起,录得13宗确诊后康复的儿童(年龄介乎3至11岁),出现多系统发炎综合症(MIS-C),其中7人更需要入深切治疗部(ICU)留医。全部患者本身都没有长期病患,大约在康复2至5周出现MIS-C征状,包括持续发烧(3天以上)、颈淋巴腺肿大、结膜炎、嘴唇爆裂发红、皮肤出现红疹等。
65岁男患长新冠 17种病征持续7个月
65岁的林先生本身患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肥胖,于2020年11月确诊新型病毒,留医25天后康复出院,但出院后7个月以来均受「长新冠」困扰,出现多达17种不同的病征,包括:失眠、视力模糊、集中力差;体力亦大不如前,上斜经常喘气、有胃酸倒流、关节痛、经常疲倦等。
免疫+SIM01配方 可防长新冠后遗症
G-NiiB免疫+微生态免疫力配方,独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SIM01微生态配方,不但可促进新冠患者康复期,最新临床研究更显示有效预防「长新冠」后遗症,90% 新冠患者服用SIM01配方一个月,一年内均没有出现任何长新冠症状。研究结果已于权威医学期刊《Gut》发表。
英:65%确诊属二次感染 免疫力下降最易中招
本港第五波疫情的感染个案突破110万宗,不少人都在感染后如释重负,认为产生抗体后就可「免疫」;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指出,三份二的Omicron确诊个案属于二次感染!
青春双歧激活普拉梭菌 有助击退长新冠后遗症
新型病毒确诊患者越来越多,患者由确诊至「转阴」一般需时约 1-2星期;但其后出现的长新冠后遗症(Long COVID)却可持续半年至一年!继中大早前研究发现,73% 康复者在半年内仍受后遗症困扰,香港理工大学最新研究亦显示,43%人的后遗症长达一年,更影响日常生活,当中女性占五成。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长新冠」的主要因素。
76%人仍有后遗症 补充肠道好菌加速痊愈
第五波疫情持续扩散,专家估计第五波疫情感染人数高达450万至500万人,预料单日确诊数字最快至5月底才回落至千宗水平。然而,患者检测结果即使已从阳性转回阴性,可能仍需面对俗称「长新冠」的后遗症。据中大医学院研究显示,约76%人于半年内出现后遗症。目前,多个国家已展开长新冠的研究。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呼吸急促、持续咳嗽、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嗅觉与味觉失灵,以及心脏、肺、肾脏和肠道损害。
一半患者确诊已晚期 低纤饮食 大肠癌风险增65%
3月是世界肠癌关注月,大肠癌作为本港第二大癌症杀手,在过去十年间,大肠癌的新增个案急升了27%,于2019年的新增大肠癌个案中,当中一半(50%)被确诊时已属「晚期」。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因大肠癌死亡共有2,287宗,占全年所有癌症死亡个案的15.4%。
新型病毒攻击肠道 患者腹泻症状激增
新型病毒对人体的影响,不单止影响呼吸系统和气道,还会影响肠胃道系统,出现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症状,这些症状有时更早过发烧和呼吸系统疾病出现。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流行病学家Tim Spector教授在新型病毒研究中收集的数百万份每日健康数据,发现从去年12月中至今年 1月期间,新型病毒患者出现与肠胃相关病征(例如:腹泻、胃痛、恶心、食欲不振)的报告急剧上升。
G-NiiB独家中大SIM01配方 新型病毒患者加速康复
G-NiiB「免疫+」独家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研发的「微生态免疫力配方」(SIM01),配方经临床验证,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有助新型病毒病人更有效产生抗体、减低病毒含量及发炎指数,以及促进康复。该研究最近已获认可,正式于国际医学期刊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上发表。
肠壁破裂变肠漏 恶菌引发多种顽疾
消化不良、腹胀腹痛、肚泻、便秘,甚至肠道发炎等,都是都市人常见的肠胃病,但假如长期依赖消炎药、抗生素、胃药、泻药或止泻药以纾缓症状,随时适得其反,破坏肠道防护壁的黏膜细胞,令细菌、毒素以及未消化的食物分子便有机可乘,渗进淋巴液、血液及其他器官,影响免疫系统,引起免疫发炎反应,促成慢性炎症、特别是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乳糜泻(Celiac Disease)、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炎症性肠病(IBD)、肠易激(IBS)等,由于病菌得以破坏肠道细胞的DNA而进入血管,更有演变为大肠癌的风险。
缺青春双歧杆菌 新型病毒患者可致长新冠后遗症
新型变种病毒Omicron逐渐取代Delta肆虐全球,然而尚未找到「对策」,专家已再度发现Omicron的亚型变种BA.2。虽然Omicron 病毒据报相对温和,但感染新型病毒后出现的后遗症(称为「长新冠」)如疲倦、记忆力差、失眠、脱发、焦虑等征状仍然不容忽视。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的肠道微生态失衡状况,可能影响其康复后会否出现「长新冠」的后遗症。
研究: 青春双歧杆菌可改善便秘
肠道健康与饮食生活习惯密不可分,而年轻人及上班族食无定时,多肉少菜与速食的习惯,导致经常腹泻和便秘等肠道问题。研究指出,双歧杆菌家族中的「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的独特菌株,可改善便秘、抑制致病菌起着重要作用。
长期便秘肚胀 一条大肠可容纳多少宿便?
便秘是最普遍的肠胃问题之一,持续受便秘困扰的人士,往往三五天都未能排便,腹部都隆起来。究竟一条大肠可容纳多少大便(宿便)呢?一个人便秘多久,会有生命危险呢?便秘又反映了肠道出现什么问题呢?
肠道微生态失衡主要症状
肠道主宰着人体70% 的免疫力,但一直以来被人忽略其对健康的重要性。当体内好菌减少而坏菌增加,肠道微生态便失去平衡,身体便会出现不同症状响起警号,主要包括:
胃酸倒流患者 微生态失衡坏菌多
肠胃不适如胃痛、胃气胀是常见都市病,但如果用餐后频频出现「心口顶住」、胃部灼热如「火烧心」的感觉,可能已经响起「胃食道逆流」(简称GERD,俗称胃酸倒流)的警号。 「胃食道逆流」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影响食道和胃十二指肠。美国近年有研究指出,在长期胃酸倒流的高酸性环境下,更可能会导致食道微生物失衡,诱发更多胃肠道疾病。严重的胃酸倒流患者,因食道长期发炎,刺激黏膜因细胞,容易诱发巴雷斯特食道症(BE)。值得警惕的是,超过一半的食道腺癌(EAC)由此症演变而成。最新一项研究更检视了益生菌在减轻成年人胃食道逆流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方面的功效,总结出益生菌(例如乳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有助减少反胃、改善胃酸倒流和火烧心的感觉。
平衡肠道细菌 有助改善失眠
睡眠占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但这三分之一的时间,并非人人都能真正享受到。香港中文大学去年一项调查指出,本港近七成受访市民都曾出现失眠情况,受访者认为失眠与工作及学业压力、健康问题及疫情困扰有关。研究指出,肠道细菌有助脑部制造重要的化学物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可能有助正常睡眠模式。肠道菌群一旦失衡,改变了肠道的代谢,可影响脑部功能,如睡眠模式等生理过程。
瘜肉易复发,大肠多久验一次?
大肠癌是本港最常见的癌症,然而大部份的大肠癌由小瘜肉演变而成,只要及早发现并切除瘜肉,可有效预防或根治大肠癌。不过,假如切除癌前病变的腺瘤性瘜肉不够彻底,残留的肿瘤组织可能会发展为恶性肿瘤(即癌症)。有研究发现,在大肠镜后3年内罹患大肠癌(又称「间期癌」),有19% -27% 会发生于先前瘜肉切除手术的结肠部位。即使彻底切除了瘜肉,环境或遗传因素不变,也有复发的风险。不同种类的瘜肉,风险亦大有分别,究竟需要相隔多久再复查,才算「稳阵」?
【全球首次发现】自闭症儿童肠道4大异常特征
认知、行为和情绪,过去一直被视为大脑的功能和受其影响,但原来肠道微生态在这三方面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你快乐吗?」很多人以为,快乐的感觉全由大脑(血清素)主宰,其实血清素在大脑的含量仅占2%,超过90%的血清素是由肠道微生物组制造。令人惊讶的是,属于脑部发展障碍的自闭症(患者在社交沟通、语言及行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竟然与肠道微生态有非常密切关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全球首次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微生态出现发展迟缓等四大异常特征。
院长医生周记(154)胃药治不好的胃痛(下)
传统智慧告诉我们,胃痛的原因不外乎是胃酸过多、胃炎、胃气胀、胃抽筋等。近年研究却发现以上的传统智慧原来没有确实的医学根据。例如胃痛跟胃酸多少并无关系,又例如很多所谓「胃炎」个案其实真正的问题与胃炎无关。
平衡肠道微生态 纾缓肠胃病症状
都市人工作忙碌、生活紧张,容易引起肠胃不适,例如肚痛、腹泻或便秘等,但假如情况持续未有改善,则可能是其他问题所致。其中,肠易激综合症(简称「肠易激」或IBS)、肠胃炎与早期大肠癌都有部份相似症状,经常令人混淆,但其实成因及影响各有不同,而肠道微生态失衡(dysbiosis)与肠胃炎、肠易激及大肠癌亦有密切关系。
院长医生周记(153)胃药治不好的胃痛(上)
「陈教授,我已经照了多次胃镜,医生只说有些胃炎。就连大肠镜和计算机扫描也找不出原因。尝试了多种胃药,包括降胃酸、化胃气、止肠痛等,但都完全没有作用。」
院长医生周记(138)好丑命生成?
「为什么我的大便隐血测试是阴性,但竟然有这么大的瘜肉?」
病毒变种再变种 患者肠道缺免疫力益菌
新型病毒突袭全球,多国先后实施封锁及防疫措施,令疫情一度缓和,可惜,病毒不停变种, 3月起印度爆发的Delta变种病毒,已在最少17个国家蔓延,最近更已变种为「 Delta + 」。另一边厢,越南也检测出新的疑似印度与英国变种的混合体的变种病毒,新变毒病毒更具传染力及更危险。病毒的原因至今虽然未明,但患者常见的肠胃问题症状,揭示了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与疫情有密切关系。通过提升个人的免疫力,则有望抵御病毒入侵,纾缓疫情。
M3CRC微生物测大肠癌 全球首创 更新更准
结直肠癌(俗称大肠癌)是香港头号癌症,但假如担心自己患上大肠癌,难道要频频照大肠镜,才能释除疑虑?研究指出,大部份大肠癌都是由小瘜肉演变而成,及早发现大肠瘜肉,对预防大肠癌及改善存活率有莫大的帮助。但小瘜肉并无症状不易察觉,因此需要特别的检测技术才能侦测到。 G-NiiB全球首创崭新技术M3CRC,是市面上唯一可侦测小瘜肉的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而其侦测大肠癌的灵敏度更高达94%,相当于结肠镜检查(大肠镜) 。
小瘜肉变大肠癌 这6类人最高风险
大肠癌是本港癌症第二大杀手,成因尚未明确,但研究表明,由于大局部大肠癌都是由小瘜肉演变而成,从源头堵截是预防大肠癌的最佳时机。如能在早期 发现腺瘤性瘜肉并接受治疗,甚至能够根治大肠癌。
自闭症儿童 肠胃病风险高两倍
大脑与肠道看似并不相干,但其实它们有复杂的交互作用。愈来愈多医学文献估计,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其中一个病因与肠胃有关。由于肠道微生物、肠胃、大脑之间的互动,足以影响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对压力的反应,导致自闭症患者出现肠胃疾病的症状。香港中文大学去年发表了一份在本港进行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胃病症状风险高2倍。
自闭症儿童肠道 益菌少 恶菌多
今天(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联合国订立关注日的目的,以关注及帮助自闭症儿童及成人患者的重要性。本港患有自闭症的中小学童亦有增加趋升,虽然自闭症的成因被普遍认为与遗传有关,但中大医学院早前一项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肠道比一般儿童多出5至6种「恶菌」和少了3至4种「益菌」,认为如果能尽早发现肠道菌群不平衡,可望预防和治疗自闭症。
平衡肠道微生态 有助纾缓肠躁症
有压力就肚泻?一紧张就肚痛?肠道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不少都市人亦受肠胃病问题困扰,影响日常生活。假如你经常出现肚痛、腹泻和便秘的征症,又没有其他疾病,可能与「肠躁症」有关。患者的生活质素、学业或工作表现,甚至社交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新型病毒患者 肠道坏菌多
新型病毒仍然肆虐,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新型病毒患者的肠道微生态严重失衡,患者肠道中的「坏菌」比「好菌」多,令新型病毒更易在肠道繁殖,研究更指出,好菌比例愈少,患者的病情愈严重。
湿疹点解极难医好?原来肠道出问题
湿疹以往被视为纯粹皮肤问题,但近年的研究指出,湿疹患者或是皮肤发炎(例如牛皮癣)患者,其中一个原因是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英国《科学报告》一项重要研究(见注)指出,湿疹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较低(较少不同品种的微生物),即表示出现失衡状况。
肠道是「第二大脑」 肠道微生态失衡5大疾病
过去人们都以为大脑和肠道担当着截不同的功能,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但近年不少科学家发现,肠道细菌与人类的行为、情绪关系密不可分,肠道甚至被视为人体「第二个大脑」。当肠道微生态失衡时,人体免疫力下降,便会产生炎症诱发不同疾病,如糖尿病、肥胖、湿疹、自闭症、抑郁症等。
【抗疫饮食攻略】4类天然食物保护肠道
「肠道微生态」的健康概念近期流行起来,纠正很多人以为益生菌越多越好的想法,指出益生菌的组合比益生菌数量更重要的观念。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否,也与饮食习惯有密切关係。因为在现代流行的西方饮食中,如汉堡包、薄饼、热狗、甜品,都含有乳化剂、糖份、红肉脂肪等,这些成份可破坏原先的肠道微生态以致失衡(Dysbiosis),令肠道经常容易發炎,减低阻挡外来病毒入侵;相反,蔬菜类、穀物类、豆类含纤维、低聚醣、矿物质和维生素,对肠道有益。 肠道微生态需要时间去建立和修补,才能达到平衡状态。假如一边服用肠道健康产品,一边大量进食一些会破坏肠道微生态的食物,则事倍功半。以下对肠道有益的食物, 你又是否经常进食?
各大传媒报道
中大调查指四成港人体内微生态出现失衡,中大研发「微生态免疫力配方」助新冠病毒患者康复
院长医生周记(118)谁主命运?
过去二十多年,有关人类基因的科研带来医学上很多突破。可是基因是父母遗传给我们的,而改造基因所涉及的法律及道德问题亦非常复杂,这也是人类基因科研的重大挑战。要改变命运,我相信要从认识肠道微生态开始。因为人体细胞只占全身体细胞总和的十分之一,而人体基因更是寄居于我们身体的细菌基因的百分之一,所以我相信肠道微生态才是人类身体的真正主人。
院长医生周记(108)如何改善你的免疫力?
「新冠病毒不会消失,疫症将会长期陪伴着我们,我们要学习与病毒共存……」差不多每天都会听到这些令人苦恼的论点。我们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做吗?
益生菌與 COVID-19: 你要識揀!
自從肺炎爆發,大量抗疫的產品不斷推出市場。而當藥物短缺﹑床位爆滿﹑疫苗遲遲未出現,人們更會尋找預防肺炎的方法,例如是保健食物﹑益生菌等等。我們都知道增強自身的免疫力或強化腸道微生物群有助對抗外來病毒和細菌,但同時市面上益生菌的產品多不勝數,有甚麼可以讓我們從新冠肺炎患者或康復者中學習,從而更懂得去選擇益生菌產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