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能透露你的肠道健康状况,例如当进食后,肠道能否快速汲取营养及清除废物。一般而言,通常需时一至三天,食物才通过整个消化系统,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粪便的形状、颜色和稠度,而且都有不同的含义。
评估大便在肠道停留时间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一名博士开发出一套「粪便分类法」(Bristol Stool Form Scale),把粪便分为七类,可让医生作为评估大便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并根据粪便的软硬程度,对有助确定它是否是健康的排便。
第一类:硬粒,如坚果 (严重便秘)
第二类:香肠状,表面凹凸(轻微便秘)
第三类:香肠状,表面有裂痕(正常)
第四类:像香肠或蛇一样,表面光滑(正常)
第五类:柔软完整,有斑点(纤维不足)
第六类:蓬松糊状(轻微腹泻)
第七类:完全液体(严重腹泻)
便秘型
第一、二类的「便态」均反映便秘,当大肠传送食物的速度过慢,导致汲收太多水份,令便便变硬、干及难以通过、颜色较深暗;可能与脱水、纤维不足、缺乏运动或受正在服用的药物影响。
健康型
第三、四类的便便属于健康,是典型的便便形态,反映有良好的消化能力,食物有足够的水份和纤维。
肠道软弱 / 腹泻型
第五类柔软有斑点,边缘清晰,反映营养汲收不良,在胃肠道的气体过多,粪便中的脂肪浓度较高
第六类呈糊状,边缘参差不齐,反映可能有食物不耐(food intolerance)或食物过敏,可能胃部出现感染情况。不少人混淆了食物不耐与食物过敏,虽然两者都有相似的症状,但食物过敏可影响免疫系统,即使食物份量很小,也可导致一系列严重、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症状。食物不耐则只影响消化系统,甚至有预防的方法,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可以喝无乳糖牛奶或服用乳糖酶丸(Lactaid)来帮助消化。
第七类呈水状,完全没有固体成份,反映消化系统正在排斥可能与细菌、寄生虫和病毒有关的东西。
比利时一项研究根据「粪便分类法」分析了粪便类型与细菌多样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粪便的干湿形态与肠道细菌分布有关。参与研究人士的粪便越软,细菌的多样化越少,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的细菌数量便越多。相反,粪便越硬,细菌类型则以「瘤胃菌科 - 拟杆菌属」(Ruminococcaceae-Bacteroides)为主。
普雷沃氏菌属是一个大属,包括50多个不同的物种。有研究表明,与健康人士的肠道菌比较,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IBS-D)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普雷沃氏菌含量较高,同时拟杆菌属的含量显著减少。
肠道微生态与健康息息相关,对消化系统、神经、代谢和免疫力有重大影响。上述研究表明,某些细菌在便秘或腹泻的患者中更为常见。虽然研究并未建立任何因果关系,但从分析粪便,更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分布,从而评估个人潜在疾病的风险。
M3CRC侦测大肠癌灵敏度高
M3CRC 大肠癌检测技术,打破传统大肠检查技术的种种局限,全球首创透过检测粪便的细菌基因(M3)侦测大肠癌,灵敏度高达 94%,不但可媲美大肠镜,更验到瘜肉复发,灵敏度超过90%。透过M3非入侵性的检查,可减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检查(如大肠镜)所产生的潜在风险。
M3CRC是市面上唯一可侦测小瘜肉的 #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鉴别出一种崭新的微生物标志物M3,能有效检测大肠癌及腺瘤性瘜肉,灵敏度高达 94%,连瘜肉复发的风险都可以预测到。 M3CRC可作为监察大肠健康的检查,评估个人的肠道微生态状况和患上大肠癌及瘜肉的风险,并提供 #膳食建议。
【#M3CRC 风险评估 #报告内容】
✅ 腺瘤瘜肉风险指数(4级别:低、中、中至高、高)
✅ 大肠癌风险指数(4级别:低、中、中等至高,高)
✅ 大肠腺瘤瘜肉复发风险指数(2级别:低、高)
✅ 医生意见
✅ 个人饮食建议
【G-NiiB® M3CRC的特色】
🚀 透过检验粪便样本内的细菌组合,可侦测大肠癌、腺瘤性致癌瘜肉及瘜肉复发的风险
🚀 侦测大肠癌的灵敏度高达94%,相当于结肠镜(大肠镜)检查
🚀 与其他非入侵性检测相比,更能侦测到大肠小瘜肉
🚀 可作一线筛查,而减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检查(如大肠镜)的风险
🚀 技术已在香港、美国、欧洲、中国、台湾申请专利,精进微生物科技获 #香港中文大学 独家授权使用
相关医学研究:
Vandeputte, D., Falony, G., Vieira-Silva, S., Tito, R. Y., Joossens, M., & Raes, J. (2016). Stool consistency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ta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enterotypes and bacterial growth rates. Gut, 65 (1), 57–62.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15-309618
Liang, J. Q., Li, T., Nakatsu, G., Chen, Y. X., Yau, T. O., Chu, E., Wong, S., Szeto, C. H., Ng, S. C., Chan, F., Fang, J. Y., Sung, J., & Yu, J. (2020). A novel faecal Lachnoclostridium marker for the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adenoma and cancer. Gut, 69 (7), 1248–1257.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19-318532
Asnicar, F., Leeming, E. R., Dimidi, E., Mazidi, M., Franks, P. W., Al Khatib, H., Valdes, A. M., Davies, R., Bakker, E., Francis, L., Chan, A., Gibson, R., Hadjigeorgiou, G., Wolf, J., Spector, T. D., Segata, N., & Berry, S. E. (2021). Blue poo: impact of gut transit time on the gut microbiome using a novel marker. Gut, 70 (9), 1665–1674.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20-323877
Su, T., Liu, R., Lee, A., Long, Y., Du, L., Lai, S., Chen, X., Wang, L., Si, J., Owyang, C., & Chen, S. (2018). Altered Intestinal Microbiota with Increased Abundance of Prevotella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Risk of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Gastroenter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8, 6961783. https://doi.org/10.1155/2018/6961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