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也偏食 你的饮食习惯 养活什么菌?

2022年8月1日

不少人也有这样的经验:无缘无故突然很想吃某种食物:朱古力、炸鸡、牛扒、沙律,甚至喝酒等。这种突然出现的念头,原来也可能跟肠道细菌有关 —— 肠道中有一群喜欢吃这种食物的细菌,透过肠道完整的肠神经系统(ENS)告诉大脑作出这样的选择。

肠道菌可以通过人的神经系统来操控饮食行为。肠道被视为人体「第二大脑」,不仅将食物转化为能量,还构成整个神经网络和细菌的生态系统,与大脑进行讯息传递。位于肠道内壁的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ENS),拥有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经由微生物组-肠-脑轴(microbiome-gut-brain axis)与大脑互相沟通,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细菌的粮食其实是来自肠道中未完全被消化或无法消化的部份,然而不同类型的细菌都有「偏食」的习惯,例如:拟杆菌属(Bacteroides)喜欢脂肪,故此以肉类(蛋白质)为主要饮食习惯的人,肠道中主要的细菌多是拟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偏好碳水化合物,故此饮食中含有大量谷物(碳水化合物)的人,他们的肠道有较多的普雷沃氏菌属;而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爱吃纤维,故此多吃蔬果的人的肠道会有较多此类细菌。

至于与大肠癌息息相关的恶菌——具核梭杆菌属(F. nucleatum),原来也与饮酒习惯有关。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具核梭杆菌属的数量与饮酒量呈正比。研究员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喉癌)患者中,发现有较高含量的具核梭杆菌属。有饮酒史以及酗酒习惯的人士,其具核梭杆菌属数量均高于没有饮酒史或酗酒的患者;而饮酒量也与具核梭杆菌属量,彼此明显呈正比关系,换言之,饮酒越多,具核梭杆菌量也越多;而具核梭杆菌量越多的患者,反映其饮酒量也越多。

具核梭杆菌是肠道三大恶菌之一,中大早前一项重大创新研究发现,此菌与另外两种恶菌:Lachnoclostridium sp. 中的m3及梭状芽胞杆菌属(Ch)合称「M3」,大量充斥于腺瘤性瘜肉中(即有机会演变成大肠癌)。透过检测肠道中的M3恶菌量,可预测患大肠癌或瘜肉复发的风险。

M3CRC是市面上唯一可侦测小瘜肉的 #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打破传统大肠检查技术的种种局限,鉴别出一种崭新的微生物标志物M3,能有效检测大肠癌及腺瘤性瘜肉,灵敏度高达 94%,连瘜肉复发的风险都可以预测到。

 

【#M3CRC 风险评估 #报告内容】

  • 腺瘤瘜肉风险指数(4级别:低、中、中至高、高)
  • 大肠癌风险指数(4级别:低、中、中等至高,高)
  • 大肠腺瘤瘜肉复发风险指数(2级别:低、高)
  • 医生意见
  • 个人饮食建议

 

【G-NiiB® M3CRC的特色】

  • 透过检验粪便样本内的细菌组合,可侦测大肠癌、腺瘤性致癌瘜肉及瘜肉复发的风险
  • 侦测大肠癌的灵敏度高达94%,相当于结肠镜(大肠镜)检查
  • 与其他非入侵性检测相比,更能侦测到大肠小瘜肉
  • 可作一线筛查,而减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检查(如大肠镜)的风险
  • 技术已在香港、美国、欧洲、中国、台湾申请专利,精进微生物科技获 #香港中文大学 独家授权使用

 

相关医学研究:

Hsueh, C. Y., Huang, Q., Gong, H., Shen, Y., Sun, J., Lau, H. C., Zhang, D., Tang, D., Wu, C., Guo, Y., Huang, H., Cao, P., Tao, L., Zhang, M., & Zhou, L. (2022). A positive feed-forward loop between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and ethanol metabolism reprogramming drives laryngeal cance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 iScience, 25(2), 103829.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2.103829

Alcock, J., Maley, C. C., & Aktipis, C. A. (2014). Is eating behavior manipulated by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Evolutionary pressure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BioEssays : news and reviews in molecular, cellular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36(10), 940–949. https://doi.org/10.1002/bies.2014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