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竟是细菌宝库 揭示肠癌危机

2022年6月20日

粪便是大肠的「废弃物」,当胃肠道汲收食物营养和水份后,便把废弃物排出体外。可是在现代的医学发展中,粪便并不是垃圾,而是充满能反映健康情况的细菌宝库,甚至可知有没有患上大肠癌或瘜肉的风险。

粪便包含了水份、蛋白质、脂肪、未消化的食物纤维,但实际上30%-70%是细菌。这些细菌一直生活在肠道中,然后在食物通过时被排出。而在干涸粪便中的细菌,主要为厌氧的比菲德氏菌和类杆菌属,另有约1% 的嗜氧菌,如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厌氧菌可将纤维发酵产生乙酸、丙酸、丁酸这些有益身体的短链脂肪酸,然后帮忙制造维生素K、降低胆固醇、提供大肠细胞能量,支持肠道健康。

 

粪便越软 细菌种类会变少

根据一份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Gut》上发表的研究,分析了健康女性的粪便类型与细菌多样性的关系。在53名参与研究的健康女性(20-55岁)中,均没有癌症、炎症性肠病、没有服用泻药或益生菌,并于取粪便样本前的三个月内禁用抗生素。研究结果显示,粪便的干硬程度与肠道细菌分布有关。粪便越软(非呈水状),擅长分解多糖的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 P)数量就越多,成为优势细菌;且细菌种类会逐渐变少(多样化变少)。相反,粪便越硬,细菌种类会变得化较为丰富,细菌类型则以「瘤胃菌科 - 拟杆菌属」(Ruminococcaceae-Bacteroides, RB)为主。

肠道是一个非常动态的环境,如被大量恶菌占领,则助长瘜肉或肿瘤生长。从粪便样本的细菌类型,也可透视病人的肠道是否受感染。香港中文大学近年一项医学研究,分析逾1,100名研究参加者的粪便样本,当中包括大肠癌或大肠瘜肉患者。研究发现,大肠癌及腺瘤性瘜肉的患者的粪便样本有3种致癌恶菌,包括:Lachnoclostridium sp. 中的m3、具核梭杆菌属(Fn)及梭状芽胞杆菌属(Ch)。尤其是m3,能有效识别大肠癌的前身——腺瘤,而Fn则较能诊断出大肠癌。

是项研究识别出一组可以侦测粪便的致癌恶菌(gut microbiome markers),并发展成M3CRC检测技术,透过检测粪便的细菌基因(M3)来侦测大肠癌的风险,灵敏度高达 94%,不但媲美大肠镜,更可验瘜肉复发,灵敏度超过90%。透过M3非入侵性的检查,可减少「非必要」的入侵性检查(如大肠镜)所产生的潜在风险。

M3CRC是市面上唯一可侦测小瘜肉的非入侵性大肠癌风险检测,利用独有的亚洲人宏基因大数据,鉴别出一种崭新的微生物标志物M3,能有效检测大肠癌及腺瘤性瘜肉,灵敏度高达 94%,连瘜肉复发的风险都可以预测到。 M3CRC可作为监察大肠健康的检查,评估个人的肠道微生态状况和患上大肠癌及瘜肉的风险,并提供膳食建议。

 

相关医学研究:

Vandeputte, D., Falony, G., Vieira-Silva, S., Tito, R. Y., Joossens, M., & Raes, J. (2016). Stool consistency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ta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enterotypes and bacterial growth rates. Gut, 65(1), 57–62.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15-309618

Liang, J. Q., Li, T., Nakatsu, G., Chen, Y. X., Yau, T. O., Chu, E., Wong, S., Szeto, C. H., Ng, S. C., Chan, F., Fang, J. Y., Sung, J., & Yu, J. (2020). A novel faecal Lachnoclostridium marker for the non-invasive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adenoma and cancer. Gut, 69(7), 1248–1257.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19-318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