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3种大肠瘜肉 边种易变癌?

2022年8月26日

大肠癌是全球以至本港也是第二大癌症杀手,根据早前美国大型研究显示,亚洲人出现晚期癌前病变的比率比白人高;而大部份的结直肠癌源于息肉演变而成,然而,早期小息肉一般都没有症状。若息肉直径生长至1厘米以上,已经有可能癌变。不过,其实肠道中的息肉大致可分为3类:

  1. 发炎型息肉
  2. 增生型息肉
  3. 腺瘤型息肉

 

什么是息肉?
「息肉」是指有些非正常的组织「僭建」在身体器官内膜上,有些息肉类型看起来似是凸起的「小粒」,另有些则呈丝状。其实体内只要有黏膜的地方,就有可能长出息肉,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子宫内膜等。在肠胃道内膜中,胃息肉、大肠息肉、胆囊息肉最常见,当中的大肠息肉则最具威胁性,有可能演变成大肠癌。

 

发炎型息肉(Inflammatory Polyps)
发炎型息肉是大肠黏膜的非肿瘤性突起,由间质组织和上皮组织及发炎细胞组成,通常是由于发炎(例如溃疡性肠炎、克隆氏症等)的黏膜溃疡和再生所造成。发炎型息肉通常呈丝状,体积不超过2厘米(cm),散布在受影响的肠道中。但它并不会无限增生或形成肿瘤(tumor),一般认为癌变的可能性低。如没有造成出血或阻塞,一般情况下毋须治疗,但要治疗造成发炎的潜在疾病。

 

增生型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增生性息肉是常见的种类,由正常细胞组成,通常在乙状结肠、直肠部位出现。增生型息肉形状较为平坦,体积不超过5毫米(mm),因为多数轻微凸起,并常与周边黏膜同一颜色或略呈白色调,日后转变为恶性肿瘤的机率非常低。在大肠内视镜检查到增生型息肉时,原则上毋须切除,但除非有出血或阻塞的症状,或大于5毫米,或长于非常见位置,则会考虑切除。

 

腺瘤型息肉 (Adenomatous Polyps)
腺瘤型息肉则是有可能变成腺体癌 (Adenocarcinoma)的息肉,色泽偏红,可分为管状腺瘤(癌变率约14%)、绒毛状腺瘤(癌变率约30-42%)及混合两者的管状绒毛状腺瘤(癌变率约22%)。腺瘤越大,机会率越高(超过95%的大肠癌属于腺体癌,因此一般人所指的大肠癌实为腺体癌)。若大肠镜检查时发现这种息肉时,原则上会直接切除。一般腺体癌的形成,多是经历了颇长的演变。正常细胞变异成癌细胞的时间可长达十年或以上,其外观由正常的粘膜变化成息肉,由息肉转变为肠癌。

 

想知自己有没有腺瘤型息肉?
G-NiiB M3CRC 大肠癌检测技术,打破传统大肠检查技术的种种局限,全球首创透过检测粪便的3种大肠顽疾恶菌的基因(M3)侦测大肠癌,灵敏度高达 94%,可媲美大肠镜,更验到小息肉及息肉复发的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早前研究发现,在有机会演变成大肠癌的腺瘤性息肉中,发现这3种恶菌:m3、具核梭杆菌属(Fn)及梭状芽胞杆菌属(Ch)。透过M3CRC非入侵性的检测,安全可靠,检查前毋须戒口或洗肠。

 

M3CRC非入侵性检测:

https://shop.g-niib.com/products/m3crc-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