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免疫力、新陈代谢、营养方面有显著影响,一旦微生态失衡,恶菌占领肠道,大大增加患上不同疾病的风险。在庞大的肠道细菌群落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调节免疫力好菌,更被证明在肠道屏障中发挥守护作用。许多疾病与肠道中双歧杆菌数量少有关。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相比,患有乳糜泻、肥胖症、糖尿病、过敏性哮喘和皮炎的人,肠道中的双歧杆菌水平都较低。双歧杆菌在婴儿肠道中虽然占主导地位,但菌量会随年纪增长而逐渐减少,这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服用药物有密切关系。
婴儿阶段:
过去不少人认为肠道微生物群组成,是从婴儿出生后开始。不过,近年多份研究均指出,胎儿早已透过胎盘或羊水中汲取微生物并在体内定殖,直至1-2 岁时,肠道菌群变得相对稳定,到了3岁更出现成人结构。
双歧杆菌是婴儿在出生后数周内占主导的肠道好菌,主要作用是消化母乳中对婴儿成长很重要的健康糖分,也帮助控制免疫系统,使婴儿的肠壁保持完整,有助预防感染。但其定殖取决于许多外在因素,包括母亲的阴道、胃肠道、母乳、胎盘和羊水。当中,分娩分式和胎龄具显著影响。
研究指出,相比剖腹早产婴儿,自然(阴道)分娩、足月生产的婴儿,在出生后数周含有更多好菌——双歧杆菌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前者有益于免疫系统,后者则有助分解食物,并产生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相比之下,早产儿的肠道由病原菌占优势——变形菌(Proteobacteria)、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的成员增加,好菌水平较低。
成年阶段:
随着饮食(西式高脂低纤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建立,对肠道菌群的组成造成明显影响。双歧杆菌数量不但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连菌群多样性也下跌。这种下降与肠黏膜黏附力(形成肠漏)的减少有关。
老年阶段:
老年退化会令免疫系统衰老及肠胃道产生变化;而老年人长期使用含抗生素药物,大大减少双歧杆菌的数量。
双歧杆菌在人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消化纤维和身体无法自行消化的其他复合碳水化合物。纤维已被证明有助于减少体重增加和患糖尿病、心脏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双歧杆菌可以通过消化纤维,产生称为短链脂肪酸(SCFA)的重要化学物质,来帮助降低患这些疾病的风险。此外,双歧杆菌可促进健康的代谢物的产生,包括共轭亚油酸(CLA)和细菌素(bacteriocins),还可以防止毒素进入血液,帮助预防其他细菌(如大肠杆菌)的感染。
Reference:
Collado, M. C., Rautava, S., Aakko, J., Isolauri, E., and Salminen, S. (2016). Human gut colonisation may be initiated in utero by distinct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placenta and amniotic fluid. Sci. Rep. 6, 23129. doi: 10.1038/srep23129
Dominguez-Bello, M. G., Costello, E. K., Contreras, M., Magris, M., Hidalgo, G., Fierer, N., et al. (2010). Delivery mode shapes the acqui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initial microbiota across multiple body habitats in newborn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7, 11971–11975. doi: 10.1073/pnas.1002601107